順勢湊趣:“昔公孫鞅得景監舉薦、初見秦孝公,言五帝之道,不得時宜。
再次觐見,言文王之道,三見之時,方言及桓文之道。
主公得子瑜、孔明輔佐,可兼得五帝之道、文王之道、桓文之道。
必能讨逆平亂,且使天下長久治平。
”
魯肅幾句話,就把諸葛瑾的話,架在了長治久安之道上,又把諸葛亮的微調意見,說成是亂世的臨時權宜之計,遠近兼得。
話說到這份上,也算是皆大歡喜,大家都把問題說開了。
諸葛瑾心中,也是重新審視了一下自己的真實實力。
果然不能小看天下英才,随着時間的流逝,自己作為穿越者可以直接抄答案的遠見卓識貢獻,肯定會越來越少。
但多虧了自己這十幾年來,有好好培養二弟,所以以後自己哪怕隻拿出一些高屋建瓴、如羚羊挂角般的遠景展望方向、思路,二弟也能幫着自己完善落實。
劉備見話已徹底說開,也就順勢把話題繼續往下推:“既如此,未來幾年,官制、選才方面的革新舉措,都可以從長計議。
等将來讨逆形勢明朗了,再細細規制不遲。
眼下,我等還是先議議,剛才提及的其他諸項革新之舉,是否有迫切之處。
孔明,剛才你對子瑜提到的‘革新吏治稅賦’,并無異議,如此說來,你也覺得,未來一兩年内,便該在這方面有所舉動?
這樣會不會觸及太多人的利益,導緻人心不穩呢?子敬、士元,你們也暢所欲言,不要有顧慮。
”
自古以來,戰時狀态稍稍松懈,一方想要搞改革,肯定是無非從改官或者改錢兩個角度切入。
改官改選才,已經被暫時摁住了,沒有迫切性。
那麼剩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錢和稅的法度,有沒有改的緊迫性。
先解決要不要做、要不要立刻做的問題,将來才能慢慢細化讨論怎麼做。
劉備在定方向的時候,就如此謹慎,點名問到了魯肅和龐統,兩人自然也不能不回應。
于是龐統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屬下以奇謀為長,不擅内政長遠之計。
愚以為,若是司徒與令君胸有良法,倒也不妨試試。
但若是會先破後立、傷筋動骨,則需慎重。
”
魯肅也中肯地說:“我軍起兵多年,眼下獲取軍需錢糧的途徑,除了我大漢稅賦舊法之外,無非靠官商、商稅、屯田。
前些年,官商昌盛,尤其是造船、海貿、鹽場獲利頗豐,能維持軍需,倒是掩蓋了我軍改革稅賦之法的迫切性。
屬下以為,将來改革财稅的必要性,還是有所迫切的,但眼下卻有待商榷。
因為天下還有四大諸侯,除了我軍和曹賊之外,荊州劉景升、益州劉季玉,畢竟尚未徹底歸順我軍。
如果我軍大刀闊斧,導緻治下世家、豪強、富戶所需繳納錢糧變得更多,生出怨言,我擔心會導緻益州、荊北的士民産生怨望觀望之心,不利于主公籠絡此二州。
”
魯肅說的這番道理,也是非常務實的。
他沒說将來不該想辦法另外籌劃錢糧,隻說眼下要更好地拉攏更多人支持。
亂世之中,很多諸侯對于自己治下已經跑不了的百姓、甚至是豪強,還是頗有魄力去強化調度力度的。
但是對于需要和平争取的搖擺勢力,就是另外一副做派了。
雖然說起來有點道義上不正确,但對于那些能夠用腳潤走的人,還是要以“寬仁善政”吸引為主。
劉備聽了,也是微微點頭。
道德層面上來說,他不是很贊同這種事情,但魯肅所言很現實,也是權宜之計。
不過,這個議題,剛才諸葛兄弟都贊同了,正方的意見空前強大,所以劉備倒也不至于因為魯肅的務實,就直接動搖。
他隻是和藹地轉向諸葛兄弟,尤其是問擅長分析細節的諸葛亮:“子敬可是給你們兄弟出了難題了,孔明,你作何解?”
諸葛亮搖着羽扇,不疾不徐說道:“子敬所言,也是金玉之論,頗得輕重緩急之道,也看到了人心向背之力。
不過,我所設想的稅賦革新之道,或許恰恰是有利于益州人心所向的。
或許主公按照此法施為之後,百姓負擔未必會加重,隻是會變得更為高效。
到時候益州之民看了,說不定會更加想成為主公治下的百姓。
”
“哦?竟有這樣的效果?天下還有稅賦改制之法,既能斂财更多、又不會與民争利、反而能赢得人心的?”劉備聞言頗感驚喜,一時又覺得難以想象。
按魯肅的思路,他能設想的一切稅賦改革,都是有取舍的。
諸葛亮想的,居然是一條“既要又要還要”的路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