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2章 别人當然是做不到的,但諸葛兄弟就能既要又要還要

首頁
    諸葛瑾此前之所以覺得,拿出“科舉制”就能碾壓東漢當時的制度。

     自然是因為穿越者對曆史知識的迷信,思維慣性之下,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是被諸葛亮提醒點撥後,以他的智商,還是很快反應過來、問題出在哪兒了: 曆史上,科舉制改革也好,九品中正制改革也好,都是發生在什麼環境下的?一言以蔽之,是“天下趨近于安定之後”。

     當然,或許有人會反駁:曆史上曹魏實施九品中正制的時候,明明還是亂世呢。

     但實際上,如果回到當時人的視角來看,就不難發現,九品中正制實施時,曹丕已經覺得自己挺穩了,因為當時劉備和孫權已經發生了内讧,孫權還成了“大魏吳王”。

     至于後來劉備死後,曹魏就更是沒把南方諸侯當回事,直到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都是“但知蜀中有劉備,不知其餘”。

     所以,曹魏實施九品中正制時,與其說是想搞一套戰時人才選拔制度,還不如說是想立一套自覺天下太平後的選官制度、進行一下權力的分贓,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

     也正是實施了九品中正制後,曹魏犧牲了曹操時期唯才是舉的銳意進取,變成了求穩守成的狀态。

    九礦打一礦都經常被季漢反推,尤其是諸葛亮北伐那幾年,打得司馬懿隻能避戰。

     至于曆史上後來大名鼎鼎的科舉制,成為一項定制,那也是隋炀帝楊廣大業年間的事兒了,這同樣是一項“天下太平”後的選官取士制度,不是給亂世用的。

     …… “剛才真是燈下黑了,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亂世,一個人才從0到1的表現機會,是很容易找到的,因為有激烈的對抗、競争,隻要有本事,就容易露出苗頭,被人賞識。

     所以界定一個人才如何從0到1的制度改革相對不太重要,後續從1到n的考核才重要。

    所以‘考成法/績效考核’的重要性,才重于準入門檻的考核。

     到了和平年代,因為沒有那麼立竿見影的高烈度對抗、沒法讓兩個政權的優劣性直接‘是騾子是馬、拉出來真刀真槍遛一遛’,所以準入門檻的考核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科舉也好,體制的考試也好,都是适用于那種環境的。

    ” 想明白這一點,諸葛瑾終于豁然貫通,也意識到自己剛才随口套用的思路,錯在哪兒了。

     這就好比後世那些市場競争充分的行業,那些小公司招人其實沒必要那麼考慮學曆。

    尤其是新興行業變化快的,甚至可以靠外包解決一部分工作。

    然後發現外包公司裡哪個真有本事的、能把項目做成的,哪怕大專學曆,也能不拘一格招進來。

     但是,如果是沒有充分競争的行業,和平年代難以考核的行業,比如體制裡的很多職務,那就隻能考核時卡學曆門檻了。

     當然,也不是說做官不能考核,隻是不如商戰、熱戰那麼容易考核。

    如果考核得太狠,容易導緻做官的隻求完成kpi、隻看眼前短期利益、放棄長期主義的追求。

     無論怎麼說,戰時狀态永遠是考驗文武人才真材實料最好的試金石。

     所以曆史上的曹操和諸葛亮,其實推行的都是法家之治。

    他們不太在乎人才最初的準入,他們隻在乎最初準入後的做事效果。

    強調賞罰分明、有法必依就夠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強調諸葛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就是這個道理。

     如今,又疊加了一層“曹操破壞了大漢原有的官制,劉備要維護舊制”的考慮。

    既然如此,把那些所謂科舉改革的雛形思路暫時押後,等天下更太平一些、至少是劉備占據絕對優勢後再推行,也不會遲。

     “确實是我疏忽了,令君所言,甚合物理。

    我大漢治國,本就王霸道雜之。

    治世多用教化,亂世先求明法。

    如今要的不是選官的新法,而是賞罰分明公平。

    我說的那些,确實稍微遠了點,将來讨逆成功再考慮不遲。

    ” 諸葛瑾最終虛心承認、自己在這一個小點上激進了些,不合時宜。

     為了顯得鄭重,在劉備面前,他和二弟讨論大政方針都是喊對方官職。

    諸葛亮喊他“司徒”,他喊諸葛亮“令君”。

     工作的時候要稱職務嘛。

     劉備聽了諸葛瑾自己的剖析總結,也終于明白了其中道理,連連點頭,還中肯點評: “子瑜想事,每每天馬行空,成百代之治。

    隻是有些東西,确實不适合眼下。

    孔明務實謹慎,能兼顧眼下和長遠,也算是各有所長。

    ” 一旁的魯肅,也是飽讀經典的,便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