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劉備抛出的“如何穩住人心、如何讓大家一起升官進步”這個宏大議題。
諸葛亮和龐統,以及其他核心幕僚,自然也都知道這事兒的重要性。
曆史上的諸葛亮本就不是迂腐之人,他當然知道,大義是必須堅持的。
但堅持大義的同時,讓志同道合的同僚、袍澤都有個好前程,也是一樣重要的。
否則光喊口号不給好處,誰來竭盡全力匡扶漢室?
如今曹劉之間的實力對比,隐隐然有徹底扭轉之勢。
在諸葛亮、龐統這些有識之士看來,将來真讨伐了曹逆之後、天下的權柄該如何分配,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回避了。
大部分人跟随劉備匡扶漢室,還是希望自己既能青史留名,又能兼顧高官顯爵、子孫富貴的。
劉備本人如果太謙虛,結果就隻會是“衆心解矣”,隊伍也就不好帶了。
不過,雖說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道理,但在具體的行事作風上、對長治久安的深遠考慮上,龐統和諸葛亮還是有差距的,其他貪圖富貴的幕僚,看得就更短淺了。
所以,此時此刻,諸葛亮還在斟酌,而更加激進、也更加不在乎名聲的龐統,就搶着率先開口了:
“主公,當今之勢,要酬謝衆文武之功勳,分授四方将軍,甚至是九卿、尚書台閣諸職,那是勢在必行的了。
而主公之位若不夠尊崇,諸将又如何敢安心領受四方将軍等職?
依我之見,主公身為宗室,便是表奏天子、請封王爵,又有何不可?雖說如今天下還沒有諸侯封王,曹賊也隻是自封丞相。
但那是因為曹操不姓劉,他要設封國那是違背白馬之盟的。
”
龐統說話還是那麼激進,一上來抛出的想法,就直接把劉備吓了一跳。
劉備當然要闆着臉,訓誡他慎言:“士元!這話也是能亂說的麼!看在這是私下裡言及,孤就不怪罪你了,你好自為之!劉姓封王雖不違大漢法度,但那也得是因親貴而封,豈有因功勳而封王的!孤不願落天下毀謗!”
龐統還想分辯,就摳着法理重點解說了一條:“主公的血脈,雖與天子相去略遠,但主公乃是宗伯,而且是天下劉姓方伯都認可的宗伯,這就夠‘親貴’了。
再結合讨逆功勳,因此上表請封,天下人也是能理解的。
”
龐統的補充說明,倒是讓這事兒的可行性,看上去稍微多了幾分。
這一世劉備的起點畢竟更高,而且有“宗伯”和“劉姓方伯盟主”的身份,這都是原本曆史上他沒能拿到的籌碼。
這兩層關系,對于封王确實是有幫助的,也能強化其法理支撐。
不過,終歸是要擔一些為天下先的毀謗了,劉備還是覺得火候未到。
考慮到龐統也不是胡亂勸進、也是在搜腸刮肚想道理想借口的,劉備便不想直接呵斥阻止,他也希望跟龐統講道理另想它法,于是便用眼神暗示諸葛亮,讓諸葛亮也出出主意。
講道理這種事情,劉備嘴笨,講不過龐統,劉備隻是憑着政治上的直覺,認識到這事兒目前還不能做。
諸葛亮還在醞釀斟酌,但是見主公反複暗示,他也隻能先抛磚引玉、邊聊邊細化。
隻聽諸葛亮清了清嗓子,委婉建議道:“主公,茲事體大,我等今日之論,都隻能作為參考,最終決策之前,主公或許還該群策群力、兼聽則明,向家兄和子敬、元直他們多方請教。
”
劉備立刻點頭:“這是自然,這種事情豈可兒戲?但今日先聽先生之策,大緻定個調子也無妨。
請務必暢所欲言。
”
諸葛亮便認真分析道:“愚以為,士元所言,确實有些操切了。
雖然主公剛剛大敗曹賊,但驟然稱王,還是有可能導緻天下思漢之人憂疑——我說的不是那些已經投入主公麾下的興漢志士,而是那些還身陷曹營的志士,那些人,同樣是我們該争取和籠絡的,切不可寒了他們的心。
”
劉備聞言,先是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反應過來了。
确實,自己稱王這種事情,對于本陣營内部的人來說,其實是隻有好處,沒什麼壞處的。
已經跟随了劉備的人,不會因為劉備冒進,就生出嫌隙。
他們隻會覺得自己也能跟着進步,悶聲發大财就好了。
這才是人性。
所以,稱王這種事情的不利影響,主要是作用在那些“如今還沒投靠劉備、但心中确實還向着大漢”的人身上,會讓那些人惴惴不安,裹足不前。
這話乍一聽挺難理解,但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如今這天下,在劉備手下的人,肯定是忠于劉備本人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劉表、劉璋的手下,大多數也是忠于劉表、劉璋的,當然也有少數動搖者,暗中會部分忠于劉備或曹操。
而全天下人心向背、忠誠度情況最複雜的,其實是許都朝廷,或者說是曹操控制區。
因為曹操手下的人,論其真心,其實可以分成兩批:一批是因為忠于大漢朝廷、忠于皇帝,至少抹不開明面上直接給皇帝當官的面子,然後才去投靠曹操的。
另一批,則是心中已經沒有漢室,對漢室完全無所謂,隻想忠于曹操,求個富貴。
當然,原本曆史上,劉備後來稱漢中王時,許都朝廷的情況其實已經沒那麼複雜了。
因為曹操已經先做了很多勾當,如蕭何故事、封魏公、封魏王、殺皇後。
每次曹操有動作時,許都或是邺城朝中都有人或明或暗跳出來反對,然後曹操就大肆高舉屠刀、誅鋤異己。
經過近十年的清洗,最後到曹操當上魏王後,許都和邺城幾乎一個心向漢室的堅定者都找不出來了。
那些忠漢派不是被殺了就是跑了。
所以,原本曆史上,劉備稱漢中王時,其實并沒有多少“許都/邺城的忠漢派人才”可以被劉備得罪,那些人已經被曹操殺得差不多了。
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
這一世,這些潛在的“許都忠漢派”還活着。
比如耿紀、韋晃、吉平等曆史上後來起事的反曹志士。
劉備如果無視朝廷,完全自導自演、表什麼就接受什麼、想封王就封王,想封官就封官,那些“身在許都的忠漢派”就有可能恐懼,擔心自己将來地位不保。
因為劉備完全另起爐竈大肆發官,許都原本有前後左右、四征四鎮将軍、九卿尚書台閣,劉備也封一套前後左右、四征四鎮,那将來等他幹掉曹操後,許都朝廷那些“位置重合”的高官,不就得全部給劉備的人騰地方了?
諸葛亮正是考慮到了這一層,才覺得眼下有必要收着點。
表是可以表的,但不能表了就直接“自導自演全盤接受”,這樣,才能暫時團結住更多的人。
至于将來,要等曹操再有進一步的大逆不道之舉、或是許都的忠漢派被曹操進一步清洗後,劉備這邊才能更進一步。
劉備大緻摸清了諸葛亮的想法後,也是頗感歎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