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2章 拔劍四顧心茫然

首頁
    劉備在大散關外頓兵三日,未能找到任何破綻。

     最終隻能留下“到此一遊”的記錄,然後安然撤兵。

     這一決策,也象征着曹劉之間的西線戰事,終于徹底陷入了沉寂狀态。

     期間具體的時間線,大緻是這樣的:夏侯淵之死,發生在十月中旬。

    曹操的最後一輪敗仗、退兵決策,發生在十月下旬。

     他的部隊一路破壞、徹底退到大散關,已經是十一月上旬。

    而劉備追到大散關、耗了數日,做完這一切,已經是中旬。

     等劉備再退回陽平關、葭萌關,轉入守勢,做完這一切,已經是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了。

     從曹劉各自的撤軍罷戰時間表也能看出,夏侯淵之死、漢中局面的崩盤,隻是導緻雙方休戰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還算不上全部原因。

     除此之外,另一個導緻雙方不得不停手的次要原因,便是冬季秦嶺的大雪封山、導緻的進一步後勤困難。

     畢竟這仗都從四月份打到十月底了。

    曹操決定退兵時,秦嶺山區已經開始下今年的第一場初雪,隻是還沒積起來,雪剛落地就化了。

     但誰都知道,再往後的每一場雪,都會越來越大,最後就會經冬不化,讓一切車杖辎重統統癱瘓。

     這樣地獄級的後勤難度,注定了曹劉這番退兵之後,就算想反悔都不可能了。

    至少半年之内,秦嶺南北兩側不可能再有溝通。

     曹軍從此就死守大散關和陳倉城,劉備軍從此就堅守陽平關和葭萌關。

     至于大散關到陽平關之間那三四百裡的山區,也徹底化作了無人區,成為了曹劉雙方将來共同的後勤噩夢。

     曹操走的時候徹底毀掉了河池縣和下辨縣,劉備也不可能再去費時費力重建、重新移民過來屯田,那樣絕對是事倍功半劃不來的。

     劉備軍在陽平關以西、以北,隻剩下了一個據點,就是馬岱此前屯田養馬的沓中縣。

    隻是那塊盆地面積不大,也就隻能養活幾千軍隊和上萬戶屯田客,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

     …… 劉備軍從大散關退兵,一路上在陳倉道裡還走了十幾天。

     秦嶺山區,三百多裡的山路,走十天并不算久,何況天氣也不好,最後幾天路上都有積雪了。

     回到陽平關這天,已是十二月初三。

    但考慮到漢中也缺糧,劉備并沒有在陽平關多住。

     隻是暫留了兩天,等惡劣天氣好轉一些,便繼續南下,于初八這天,回到葭萌關,初十入駐梓潼縣。

     張飛和魏延在路過陽平關的時候,把他們的本部兵馬留在當地,繼續為劉備陣營鎮守西線的北疆。

    不過張飛和魏延本人,還是跟着劉備一起先回梓潼,以聽候後續的封賞、議功。

     隻有王平,因為級别還很低,也太過年輕,沒必要參加後續的大計商讨。

    便被劉備臨時委以重任、在這個冬天全權執掌漢中盆地的防務,直到來年開春之前,自會另派大将來接替他。

     當然,王平在今年這一連串的戰鬥中,也立功不少,他肯定也得升官。

    隻是因為他此前官太小,所以哪怕這次升完也不會太高,沒必要專門開會讨論。

     劉備直接一言而決,封了王平一個都尉,就地就任漢中郡都尉。

    (漢中之戰前王平隻是軍司馬) 考慮到王平起點很低,而且今年還不滿二十歲,對于都尉之職,王平已經是喜出望外,連連感戴。

     對于劉備的這個決定,他身邊也有幕僚覺得或許有點草率。

    不過,諸葛亮、龐統都沒有異議,所以這種質疑最後也沒掀起浪來。

     諸葛亮還私下對質疑者解釋:“王平雖然年輕,但今年各戰積累的戰功,升為都尉是應該的,不能因為年輕就壓制其升遷。

     而且,王平之長,在于山地作戰。

    如今漢中之戰徹底結束,未來數年内主公都不會謀求翻越秦嶺跟曹賊作戰,将來就算要北伐,也是走别的道路。

     可漢中又不能不留人鎮守,所以讓今年在漢中之戰表現卓異、特别擅長山地作戰的将領,普遍升高一點,然後留他們就地鎮守數年,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 諸葛亮私下裡分析的這番話,終于讓質疑者們徹底心服口服。

     确實,如果這次的升遷,還意味着後續幾年立功的機會變少,隻能守土無功無過,那麼倒也是說得過去的。

     那些升得慢的将領,也能安慰自己“我隻是不擅長山地戰,不擅長在益州這種地方建功立業。

    等主公開辟新的戰場,我等自會奮起直追”。

     這樣大家各取所需,都有個台階下,對于本陣營的内部團結就非常有利。

     可以說,劉備的用人之能,已經是非常輕車熟路、爐火純青。

    可能他在作出這些決策時、定下這個用人思路時,都沒特地想過這些道理。

    劉備隻要順從本能本心,率性而為,就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

     而諸葛亮則是擅長見微知著、分析剖白。

    把主公随意而為的措施、究竟有哪些細節妙處、原理如何,也都分析得明明白白。

    還能幫着劉備暗中排雷、解說服衆—— 很多人事方面的工作,劉備确實做得很好。

    但劉備口才不行,說不清自己到底哪裡做得好、具體怎麼好。

    以他的身份,他很多對的決策做完後,也不會解釋,也不适合去解釋。

     這時諸葛亮就能幫他查漏補缺,在合适的場合、合适的環境下,幫着解釋、彌合團隊凝聚力。

     劉備在給王平升完官後,還單獨跟他聊了一下,交代了一些事宜,并且私下裡告訴他,等過完年之後,就會派魏延來接手漢中郡的防禦工作,到時候,讓王平當魏延的副手即可。

     但是現在,魏延還得先南下,把升賞的商讨和流程走完。

     至于張飛,劉備肯定不會把他長期放在漢中浪費人才的,這一世漢中的北部威脅已經極大降低了,隻留魏延王平就足夠,張飛升官後,肯定要去别的方向擔任新的進攻性任務。

     …… 回到梓潼之後,劉備宣布大犒三軍,給全軍将士敞開供應酒肉三日。

     連續的歡宴,不計成本,也暫時不談正事,大家隻管先吃好喝好充分放松一下。

     經過半年的激戰,超過十五萬人吃馬嚼的消耗,劉璋軍當初留在梓潼的足足七八十萬石存糧,如今已經被劉備吃幹抹淨花光了。

     所以這次的三日犒賞,花費的軍糧和酒肉,也都得從後方調運。

     好在梓潼縣畢竟是位于涪江北側支流梓潼水的岸邊,所以水運條件還算不錯。

     送往梓潼的物資,都可以全程走水路。

    先從巴郡的江州走嘉陵江北上、在墊江縣的三江口轉入涪江;再沿着涪江逆流而上到廣漢縣、轉入梓潼水,運到梓潼縣城南的碼頭卸貨。

     為了讓部隊就地就糧,劉備甚至沒讓大軍駐紮在梓潼縣城内,而是直接在城南沿着梓潼水北岸紮營。

    讓軍營直接挨着碼頭,河裡的糧船一卸貨,就能直接拉進軍營開吃。

     不過即使如此,劉備帶回梓潼的畢竟有十萬人,人吃馬嚼的花銷還是非常恐怖。

     之前許諾的破曹後的錢帛賞賜、許諾魏延部曲部搶南鄭縣的補償、以及應該給助戰的黃忠部發的賞,至今劉備都還欠着,沒能足額下發呢。

     所以,劉備也不能在梓潼高枕無憂一直耗下去,短暫停留之後,處理好封賞,他就該盡快分散部隊,各自回産糧區就食。

     那些因為傷病而該退役的士兵,也要盡快安置,轉為軍屯。

    眼下都臘月了,如果一個多月之内安頓不好編制,這些軍屯客就難以準時投入來年的春耕生産了。

     如此看來,劉備面臨的内政壓力還是非常巨大的,千頭萬緒極為繁瑣。

     三日大宴結束後,劉備似乎也把頭緒稍稍想明白了。

     第四天一早,他就一改此前的閑散慵懶狀态,精神抖擻地召集核心文武幕僚,開始商量正事兒。

     或許是休息得比較充分,劉備的思路看起來很清晰,一上來便開門見山抛出了幾個重要議題: “大軍日費千金,耗糧無數,十萬大軍,不可在梓潼久駐。

    眼下有幾個問題,亟待商讨,解決了之後,便該考慮下一步何去何從了。

     首先,諸将文武立功之人的封賞,該如何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