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2章 拔劍四顧心茫然

首頁
    置,還請大家暢所欲言,不要有顧慮。

    孤也說句大實話,這幾年來,我軍諸将臣工,都是‘實權大而官爵小’。

     畢竟自從衣帶诏之後,我軍不再接受許都朝廷的诏書,一律将其視為代表曹賊意思的矯诏。

    如今六七年過去了,孤還隻頂着一個車騎将軍、宗伯、武昌侯的頭銜,以車騎将軍的名義冊封屬官。

     如今我們正式擊敗了曹操,而且是一場大勝,有可能逆轉天下強弱形勢的大勝!依孤之見,我軍中那些功勳最為卓著的宿将,諸般雜号将軍之位,已經不足以彰顯他們的功勳。

     子瑜、孔明、士元和一衆文臣的擘畫參贊之功,也不是區區車騎将軍府的長史、參軍等職務可以酬勳的了。

    以孤之意,當表奏天子,以四征四鎮甚至四方将軍高位,顯耀諸将,以朝廷公卿之位,榮擢諸臣。

    如此,方能名正言順,凝聚人心,繼續讨逆大業!” 劉備覺得眼下千頭萬緒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但最關鍵的,還不是錢糧和賞賜,而是大義名分。

     他覺得,這次的戰事,是象征着天下強弱逆轉的。

    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就該摟草打兔子,徹底把這幾年來積累的“手下人官太小”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掉。

     他有這樣的想法,有這麼敏銳的嗅覺,也是很正常的。

     因為原本曆史上,他也是在漢中之戰打完後,就開始考慮“徹底抛開此前劉協朝廷實授他的官職體系”,徹底另起爐竈全盤自表官職的問題的。

    為此還派使者封還自己揣了近二十年的“左将軍印绶”,然後請封大司馬、漢中王。

     (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原文是“……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謹拜章因驿上還所假左将軍、宜城亭侯印绶”。

    ) 如今這一世,漢中之戰的始末、影響,雖然跟原本曆史有了較大的差距。

    首先這場戰役被提前了整整十二年,其次雙方的實力對比變化也跟曆史同期大不相同。

     但不管怎麼說,這一戰開打之前,曹劉之間的戰兵規模對比,大約是五十萬對三十萬。

     劉備帶了十幾萬人入川作戰,持續半年多的血戰,損失的直屬部隊兵力,大約在兩三萬人之間—— 這個兩三萬人,并不是說戰死了那麼多,也包括了那些受傷後落下殘疾、以及因為疾病失去戰鬥力不得不退役的(有些士兵本來就年紀大了,傷病之後難以恢複,也會退役)。

     考慮到戰役的規模、持續時間,兩三萬人戰死或永久失去戰鬥力,這個數字是完全正常的。

     不過,劉備軍借着漢中之戰,徹底吞掉了友軍的吳懿部,這一下子就拉來了兩萬援軍。

    後來又得到馬超投效,得到四千西涼騎兵,後來張飛靠着新式裝備的奇襲之利,首戰擊滅龐德,又抓到一萬多西涼軍俘虜,重新交給馬超重編整頓。

     雖說吳懿、馬超的部曲,在這半年的戰鬥中,也有一部分重新損失掉了,但即使把損失刨除掉,剩餘還有戰鬥力的部分,也足以把劉備本部人馬的損失,彌補掉一大半了。

     這麼一進一出對沖完,劉備軍的永久性戰損,其實也就控制到了數千人的規模。

     但這還不算完,因為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全面勝利,他還成建制殲滅、迫降了曹操不少部隊,抓到了很多俘虜,也接受了一部分曹軍的投降。

     把這些都算上的話,光是漢中盆地内夏侯淵、曹休的降軍,就有一萬多人。

    還有之前陳倉道之戰、殲敵曹操嫡系四萬人,也抓了一萬多俘虜。

     曆次對曹俘獲、投降都算上的話,再剔除掉俘虜反正後的二次戰損、傷病退役,最終諸葛亮幫劉備核算了一下賬目,我軍累計增加的可戰之兵,依然達到了三萬人左右的規模。

     換言之,最後算總賬的話,劉備軍在今年上半年,擁有戰兵三十萬。

    打完漢中之戰,總兵力不減反增,膨脹到了三十三萬人左右。

     多出來的部隊,一半是馬超、吳懿部曲,一半是投降曹軍轉化。

     而對面的曹操,在戰前号稱坐擁戰兵五十萬。

     半年多打下來,夏侯淵原本放在漢中盆地的兩萬人被全殲,曹休送進漢中盆地的三萬援軍,最後隻剩幾千人突圍逃回關中,剩下兩萬多也沒了。

    僅這兩部分,就導緻曹軍四五萬人消失了。

     而曹操自己,在陳倉道中,最大的一次慘敗,就折損了三四萬人,最後夏侯淵死後、臨撤退時又被張飛打了一場大敗仗,又折損過萬。

    加上中間零零碎碎的戰鬥損失,曹軍在陳倉道戰場,半年裡也損失了五萬人。

     漢中盆地和陳倉道,一共折損曹軍十萬——這還沒算被龐德送掉的兩萬多西涼軍。

    不過好在這些西涼軍戰前就沒算在曹操的賬上,是曹操開戰前才從馬騰那兒薅來的,所以并不需要從曹操那五十萬人裡扣減。

     而且,因為龐德畢竟沒把西涼仆從軍完全送光,最後還有楊秋帶着幾千西涼殘兵退了回來,繼續給曹操賣命,所以算總賬的話,曹操還能挽回近萬人的兵力。

     這樣全部算下來,曹操折損了十萬大軍、找補回一萬新附軍,戰後總兵力,大約還剩四十一萬人。

     所以,持續了那麼久的西線戰事,最終的總賬,就是讓曹劉之間的總兵力對比, 從五十萬對三十萬,變成了四十一萬對三十三萬。

     益州戰事爆發前,劉備的兵力人數是曹操的六成。

     打完之後,劉備的兵力人數,已經漲到了曹操的八成。

     這時候,再算上劉備陣營的武器裝備優勢、生産力優勢,雙方的紙面戰鬥力,已經可以說是基本持平了。

     如果劉備未來能再順利合并掉劉璋、劉表的地盤。

    那他的總兵力人數,甚至可以跟曹操持平,甚至略有反超。

    而劉備治下的人口,也能從曹操治下的六成,增長到八成。

     換言之,持續八個月的漢中之戰、持續了一年多的益州之戰,已經讓劉備麾下不少文武,都覺得“我方陣營的實力,已經不輸于曹操”了。

     這種心态下,指望這些将軍再頂着一堆最高隻有雜号将軍的頭銜做事,他們肯定會不甘心,會迫切想要進步。

     劉備手下的文官們,心态也會發生變化。

    大家會覺得 “我們實際管的事兒,已經比曹操手下那些同類文官更多更重要、實際權柄也更大了。

     那憑什麼曹操手下的文官,可以霸占九卿和尚書台、侍中諸職。

    而我們最高隻能頂着一個‘車騎将軍府長史’的官職做事?最多再兼一個地方上的州牧。

    ” 劉備必須給那些迫切想要進步的手下們,許一個前程了。

     權大而官小的問題,不能一直無期限拖下去。

     可惜,他面臨的情況,也比曆史同期更為複雜——曆史上,他打赢漢中之戰時,曹操已經先自封魏公、魏王了,還犯了殺伏皇後的大罪。

    所以劉備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自表為漢中王,而且正式舉行漢中王冊封典禮。

     而現在,漢中戰役提前了那麼多年,曹操來得及幹下的劣迹,也就比曆史上漢中之戰時少了不少。

     至少曹操現在隻是陷害了一個司徒趙溫、自己當上丞相。

    而魏公、魏王、殺皇後三大罪,都還沒發生呢。

     當然,嚴格從法理上來說,劉備想要當漢中王,倒是跟曹操當魏王性質不太一樣的。

    因為漢朝的“祖宗之法”、“白馬之盟”,本來就規定隻是“非劉姓不得封王”。

     曹操姓曹要當王,肯定是大逆。

    劉備姓劉,是漢室宗親,這一世還額外得到了“宗伯”的位置,他本來就是宗室當中地位最高的話事人,隻是跟皇帝的血統稍微遠了點。

     他想當漢中王,倒是不存在法理上的悖逆,隻是太不謙虛、太敢為天下先、對他的名聲會有相當的不利。

     至于曆史上勸進表裡提到的“大司馬”身份,倒是完全沒有障礙,也不犯忌諱。

     劉備想讓人表他為大司馬,就可以随時表大司馬。

     這麼多複雜的考量,堆疊到了一起,讓劉備必須審慎考慮。

    請諸葛兄弟和龐統、以及其他主要幕僚,都來群策群力,想一個讓大家都合理合法升官晉爵的兩全之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