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3章 劉備:你們勸你們的,孤不聽勸不就沒事兒了

首頁
    得實在是想得太周到了。

     隻是,具體該如何操作,劉備還是有些想不到。

    他便繼續虛心求教,請諸葛亮細言之。

     諸葛亮便把自己剛剛想到的方略,全部和盤托出:“比如,士元方才所說的、勸進主公封王的奏表,我覺得就可以上,但主公未必要接受就是了。

     我們完全可以先投石問路,讓人上表之後,主公再另上一表以謙辭,或是折衷接受其中一部分不犯忌諱的内容。

    這樣一來,還能順便觀察一下天下各方勢力的人心向背。

    ” 諸葛亮短短兩句話,就切中了事情的關竅所在。

     勸劉備稱王這事兒,本身其實問題沒那麼大——你怕名聲不好,可以不接受嘛! 原本曆史上,劉備封漢中王這事兒,按照其各階段的性質細究的話,其實也是能分成三步的。

     性質最輕的第一階段,是馬超等十幾人給漢獻帝上表請封劉備。

    這一階段劉備是不會被天下議論的,因為他自己完全可以不答應。

     第二階段,是劉備自己也給劉協上表、表示自己響應了馬超等人的表,到了這一步,才會有人議論劉備。

     而第三階段,是劉備直接築壇舉辦典禮。

    這代表劉備認為“我雖然沒收到陛下的回複,但我認為那隻是因為陛下被曹操挾持了。

    所以陛下心裡肯定是願意的,我就按陛下的心意辦了”。

     諸葛亮雖然不是穿越者,不知道曆史。

    但他以常理推度,也覺得如今第一步是完全可以做的,第二步的話,則能選擇性的做,拒絕一些忌諱的部分,接受那些不太忌諱的部分。

     而曆史上的第三步,那現在肯定是完全不行的。

     劉備原本正在騎虎難下,諸葛亮給了他這個台階,他立刻便覺得豁然開朗。

     對啊!孤可以不接受勸進啊!先讓人勸勸又不要緊! “孔明此論甚善!可以讓人先細細斟酌起來……”劉備不由自言自語地評判到。

     而一旁的龐統,聽主公似乎已經被說動、他提到的勸進封王計劃有可能擱淺,也不由有些着急。

    好在龐統也頗有急智,緊急在腦中排查了一番後,還真就被他發現諸葛亮計劃的一個漏洞,便連忙指出道: “主公!如若擔心天下毀謗,便畏懼不前,恐怕會失去良機啊!若依孔明之言,看似穩妥,其實也有些違礙。

     主公試想,如若主公真心要讓天下人覺得自己并無稱王之心,那麼對于勸進之表,又豈能簡單反駁、拒絕了之? 肯定要嚴懲上表之人,以明主公之志。

    但若真嚴懲了上表之人,豈不令那些希望主公上進的志士寒心?” 劉備聞言,心中也是微微一凜,眉頭不由緊皺。

     龐統所言,也确實有理——勸進封王這種事情,如果拒絕了,肯定不能口頭說說了事,是要拿出實打實的姿态來的。

     比如曆史上曹操封魏公、魏王之前,也有人勸進,曹操拿着勸進的話去問荀彧,荀彧就擺着道德楷模的樣子說:明公不但要拒絕,還應該砍了那些勸進的、陷明公于不義的小人,讓天下人看清楚明公的志向。

     這話當然是扯淡的,曹操肯定不可能去砍郗慮支流的勸進者,為這事兒還恨上了荀彧,導緻後來疑似對荀彧下手。

    但曹操拒絕懲處勸進者的事兒,顯然還是對曹操的惡名起到了加成作用。

     劉備的名聲可比曹操好太多了,劉備也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聲,這方面自然不能不慎重。

     所以被龐統提醒後,劉備立刻轉向諸葛亮,示意諸葛亮解釋。

     若是換做旁人,被這樣冷不丁反駁,或許還真就反應不過來。

     不過,被問及的是諸葛亮,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諸葛亮想都沒想,應聲而答:“士元有此顧慮,倒也正常,但此事易耳:又要顯示主公的謙退,又不能嚴懲冒進上表之人——那就找個不隸屬于主公麾下的外人,或者是好幾個外人,來共同上這個表嘛。

     就算主公見到這個勸進,非常慚愧、急切想要拒絕,也不好對外人随便懲處吧?不是主公不想,是沒這個權限。

    ” 諸葛亮輕輕松松幾句話,就把這個難點化解了。

     如果是自己人上表,劉備拒絕。

    為了表示拒絕的堅決程度、誠意,當然要嚴懲。

     但是外人上表,你怎麼嚴懲?隻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口頭批評一下算了。

     “對啊!孤怎麼就沒想到!還是孔明反應快……”劉備内心暗暗慚愧,随後連忙虛心追問, “那不知這個外人,選誰比較合适呢?” 諸葛亮便如數家珍地盤點:“從勸進者的名望地位來考慮,當然是讓景升公和劉季玉勸進最好。

    但是,他們未必肯為淵驅魚、拿自己的名聲成就主公的威望。

     退求其次,主公可以考慮讓袁青州上表,他雖已事實上投效主公,可名義上勉強還能算一方諸侯。

    縱然其舉動冒失,主公也不能懲戒于他。

     再次,便是尋求馬超、吳懿上表。

    此二将新來投不久,主公可以模糊處理,隻當他們還是客将,說錯話也不能苛責。

    而且此二人還有一些妙用: 馬超可以說,其父被曹操裹挾,身不由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他的勸進,不僅是他個人的意思,也是代父仗義執言。

     而吳懿雖然跟随我軍奮戰近半年。

    但他名義上,算是劉季玉的部将、隻是戰時借調聽取主公的調遣,吳懿的上表,也可以攀扯到劉季玉身上。

     其餘諸人,雖也有可用,但不如這幾個人選這般進退自如,若有必要,可容後再議。

    ” 諸葛亮洋洋灑灑,把他覺得可以利用的人選,都羅列分析了一遍。

    而且敏銳地指出:要用這些人上表,表奏的内容就不僅僅是勸皇帝給劉備封王了,還可以夾帶别的内容。

     到時候主公可以随機應變,上表拒絕封王之議,對其他部分的内容則選擇性采納,這也是實事求是、虛心納谏的表現。

     劉備梳理清楚諸葛亮的思路,終于覺得豁然開朗,心中陰霾為之一掃而空。

     他立刻下令,先寫信給諸葛瑾、關羽、魯肅和袁譚,聯絡商讨相關事宜、确定細節。

     其中給袁譚的信,提前抄錄一份,送去的路上先給諸葛瑾也過目,确保沒問題沒異議再遞交。

     然後,劉備再跟諸葛亮龐統詳細商讨了一下,給劉琦和劉璋的密信具體該怎麼寫。

     尤其是通過吳懿拉劉璋下水的一系列細節操作,還有很多點需要完善。

    還能跟問劉璋要錢糧軍需好處、等一連串的事情合并處理,權衡各方條件的取舍。

     跟劉璋的交涉,還會進一步涉及到劉備軍在這個冬天的撤軍計劃、以及如果劉備把一部分部隊撤出蜀中,劉璋該出多少血送行、怎麼利益交換。

     這些事情都是無比紛繁複雜的,還有得諸葛兄弟和龐統精心設計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