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9章 大刀闊斧

首頁
    段克服。

    而諸葛亮提到的好處,則是政治層面的,龐統一開始沒考慮政治的穩定性問題,隻考慮了軍事和人事上的便利。

     龐統想了一下後,倒也不再堅持,隻是嘟囔了一句:“若是如此,純粹要交通便利,軍情消息傳遞快捷,壽春也好過合肥。

    至少直接瀕臨淮河,不如再換船折入淝水。

     去年不選壽春,乃是曹強我弱,壽春過于靠近前線。

    如今我軍奪取曹軍三郡之地,并且拉平了整條淮河防線,淮南西部也盡入我手,有元歎、文長在左翼為依托,壽春能确保絕對安全,這不比合肥好?” 始終沒有開口的諸葛瑾,這時終于開口了:“士元,你籌劃計謀,往往重軍事、重實利,卻不重虛名。

    主公要争天下,必須名實相副,虛實相應。

     壽春論便利,或許勝過合肥一籌半籌,但畢竟是袁術僞都。

    主公是要破舊立新,再造漢室,怎可繼承袁逆遺留的宮室? 其餘下邳、彭城雖也不錯,但主公曾經在下邳,被呂布所偷。

    呂布、陶謙反曹,也先後失敗于彭城、下邳,主公當彰顯新氣象,自然不能與前人相同,這才能鼓舞人心。

    ” 劉備本人和諸葛兄弟當然是不迷信的,龐統也不迷信,不然他也不會那麼實用主義。

     但架不住下面的人未必個個理智,如果有一部分人覺得用陶謙、呂布、袁術那些失敗者的根據地,作為我方的根據地,也會不吉利、對曹作戰不利,那麼該避免就要避免。

     劉備聽了,果然還是贊同諸葛兄弟,拍闆道:“士元所說,在軍事上确實有理,論實利,也是最劃算的。

    不過通盤考慮全局,還是要兼顧軍事和為政之大義。

     既如此,那就一動不如一靜,還是留在合肥。

    而且去年剛來時,為了防止曹賊警覺,當時隻是設了臨時幕府,不曾大張旗鼓。

     如今,就正式操辦些典禮,并且增廣幕府規制、并擴建合肥軍營、校場,務必氣象與曹操的幕府相等,以正天下視聽。

    ” 劉備這一拍闆,也算是把未來幾年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重新确認了。

    武昌侯府就放在武昌,而車騎将軍幕府,就正式放在合肥。

     以東線為戰略重心時,劉備就正式常駐合肥。

    以南線為戰略重心時,劉備就正式常駐武昌,或者随軍出征——比如要是将來真到了要收劉璋的時候,那就屬于“南線為重”的情況,但眼下肯定不是。

     龐統聽了,也沒多争辯。

    他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軍事上算計得好,而政治上的覺悟、眼光确實比諸葛兄弟略低,也沒什麼不服的。

     龐統隻是随機應變、查漏補缺道:“既然主公堅持把幕府繼續放在合肥,那麼距離北方稍遠,必須在北方另設一員重臣,統籌全局。

    有些事務,不必請示主公,此人便能全權決斷,如此才不至于被曹賊所乘。

    ” 龐統說到這兒,停頓了一下,沒有再提具體人選。

     但他很清楚,劉備肯定會在諸葛兄弟裡選一個,專斷東線和北方的事務,另一個則留在身邊,負責南方的事務。

     具體誰外放誰留身邊,外人就不插話了,看劉備自己的意思。

     劉備想了想,也沒說出來,而是先跟諸葛瑾、諸葛亮兄弟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後才拍闆: “既如此,就煩勞子瑜回琅琊老家,統籌青徐幽冀之事。

    琅琊地處青徐交界,正好協調雲長和顯思的防務。

    北邊之事,子瑜可全權決斷。

     孔明就留在孤身邊,負責荊揚事務,以内政為重。

    徐州的淮南之地,如廣陵郡,東海郡,也可劃歸孔明統籌。

    這些地方沒有戰事,隻需梳理好民政,為前方足兵足食。

     孔明更擅水利、勸農、理民。

    未來數年,我軍又要專注于推廣林邑稻,在江南各地慢慢廣種早稻。

    讓孔明統籌此事,協調各郡,并且派人總結林邑稻種植經驗、技法,整理成農書,由官府着力推廣,才能事半功倍。

    ” 劉備是過過苦日子的,他知道一種新的農作物引進進來,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種出來、種得好的。

     中間肯定會踩坑,要試點,要解決氣候變化環境變化帶來的種種問題。

    要是沒有諸葛亮這樣的奇才統籌,南方種早稻的事情就是多浪費三五年才能大成,也是有可能的。

     還是讓諸葛亮發揮所長,一邊試點一邊總結經驗,寫出農書,徐徐圖之為好。

     商讨完了幕府選址、諸葛兄弟的南北分權這兩件頂級人事大事後,劉備才能進一步深化細節,開始讨論各州級别的軍事、政務負責人。

     而當務之急,也是給幽、冀這些原本袁譚治下的地盤,選取防守的主将,以免将來曹軍入侵時顧此失彼。

     既然當了盟主,就要罩住小弟。

    罩住小弟最關鍵的,就是派得力武将過去協防。

     此前袁譚麾下的管統、張南等人,是實在不堪大用了。

     劉備便首先請教:“諸位以為,未來何人可為幽州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