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9章 操以強,我以柔

首頁
    ,曹軍士氣恢複穩定,屢敗諸将也都已安心。

    依我之見,不如讓子龍盡快撤回淮南,并且把龍亢、山桑、洨縣三縣百姓,盡量撤回淮南安置。

     如此,我軍雖然不掌握谯地田土縣城,卻能得其人,也算頗有收獲。

    依我估計,未來數年,我軍在彭城、谯地、壽春之間,會長期重兵相持,這裡不會是我軍首要的突破方向,戰線也會長期穩固。

     把谯地這個突出部留給曹操,正好多占用一些曹操的兵力、錢糧,将其牽制在此,無法挪作他用。

    畢竟我軍占據的彭城、小沛、壽春,都有山河地理之利可以依托,相對易守難攻。

     而曹軍卻駐紮在一塊平原突出部上,他們要保住不丢,就得駐紮至少兩倍于我們的兵力。

    如此,我們在南北兩翼各占用三萬人駐防,起碼能牽制曹操投入十萬以上兵力。

    我們在其他戰線上壓力就能小些,還能另找突破口。

    ” 劉備對這個節奏把握很滿意,當場就批示了,允許趙雲立刻撤退,不要留戀。

     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的,此番諸葛亮解釋得稍稍有些啰嗦多餘,但也是不得不把話說在前頭,因為這畢竟涉及到“敵人還沒攻過來,我們就主動放棄一小塊占領區”。

     凡是撤退的事情,都是讓人不爽的,不把道理徹底說開說透,将來總會讓人生出“早知道當年我就不如何如何”的懊悔。

     徹底把話說開後,劉備隻是對于具體執行層面,還有些許不解,便求穩地多問了兩句: “撤走百姓,固然是好事。

    但我軍素來以大義匡扶漢室,可不能如曹操那般做強逼百姓的事情。

    具體如何撤退,還要注意方式,不可過于擾民。

    ” 如果是曹軍要遷移人口,那肯定是不管不顧,什麼手段都能上的。

    曆史上曹操幹過多次這樣的事情,也不用顧及名聲。

     比如曆史上他打下張魯的漢中之後,又跟劉備爆發漢中之戰,最後不敵劉備,想撤退時,就帶走了漢中大部分人口,據說有近二十萬人。

    導緻漢中人口從二三十萬降到不足五萬人,劉備是隻得其地不得其人,也為後來數年内北伐缺乏前進基地、漢中盆地存糧不足埋下了隐患。

     曆史上曹操打孫權很多次,也反複遷移過淮南百姓去淮北,想在跟孫權的接壤線上制造無人區。

    隻是因為曹操在這方面名聲太差,導緻淮南沿江北的相當一部分百姓,直接坐船南渡長江,主動逃去投靠孫權了。

     為此曹操還跟勸谏他的大臣認了錯——隻不過這個認錯,倒也未必是覺得自己道德上不對,隻是單純為這個不好的結果認錯,覺得反而便宜了孫權。

     而這些強硬的手段,劉備軍肯定是一律不能用的,這就很考驗諸葛亮的政治智慧了。

     好在,諸葛亮何等樣人?這種問題也是難不倒他的。

    曆史上後來諸葛亮也多次遷移過百姓,比如北伐失敗時,也想過拔隴西百姓回漢中屯田。

    這一切如今雖尚未發生,但諸葛亮跟大哥切磋多年,這方面的政治智慧也養成了些。

     諸葛亮在反複權衡後,很快拿出了自己的全套方案: “主公,若要不擾民、不強逼百姓。

    我也有二策可以作為輔助——不過,也終究隻能是輔助,不可能做到勸誘三縣百姓全部遷走,隻能遷走大半。

    肯定會留下一些人死心塌地想留在曹操治下,這是免不了的。

    要想全遷,自古隻能用強。

    ” 劉備聞言,連忙先給諸葛亮吃個定心丸:“先生但說無妨,能遷走過半孤就很滿足了,留一些給曹操又如何。

    ” 諸葛亮:“第一策,我觀谯地乃是曹操祖籍之地,當地豪強大戶,多有與曹家、夏侯家盤根錯節姻親交友,曹操祖父曹騰,當年封為費亭侯,‘與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

     那費亭便在山桑縣以北不遠,費亭侯爵位後來還傳襲到操父曹嵩那一代。

    他們在當地根深蒂固。

     我們要不傷百姓,可以挑出幾家跟曹家關系密切的不法豪強開刀、殺雞儆猴,震懾其餘,則其他百姓必然會動搖,生出适彼樂土之念。

     此策實施之後,我還有第二策配套,便是放出風聲,說曹操聽聞三縣中與曹家關系密切的豪強被問罪伏誅後,大為惱怒。

     而且因為得知我軍有意遷走當地百姓,曹操為免将來年年被我們水軍騷擾、持續劫掠,曹操也決心遷走三縣百姓,甚至連蕲縣都要遷走。

    将來隻以符離、竹邑、垓下為最前線,再往東往南的淮北領土,他甯願放棄荒廢,成為邊荒無人之地。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