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章 吳起李廣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

首頁
    葛亮這段話,也算引出了漢朝人對于如何團結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就覺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卻覺得隻要能帶大家打勝仗、賞罰分明,那麼将領還是奢靡些好。

    這樣下面的人才有奮鬥動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将軍一樣享受享受”。

     此後三百年,漢朝的武将,對士氣的鼓舞思路不外乎這兩大類,隻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當然,能把這兩種思想中的任何一種,稍微學得像一點,就勉強能算個名将了。

     比如桓靈時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颎,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發士兵的貪婪欲。

     而絕大部分普通将領,是連其中任何一條都做不到的。

     千萬别笑,比如張飛那種“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連一條都沒做到。

     當然張飛也能帶兵,并且逼着士兵為他而戰,但主要是靠高壓的鞭策。

    以後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諸葛兄弟、是否虛心改過了。

     諸葛亮跟着關羽學了這些日子,他覺得各種風格具體怎麼操作、都已經見識過了,隻是沒想明白關羽選擇時的依據。

     不過,他能問出這個問題,還是讓關羽頗為欣賞。

     “哦?你居然已經看出來、我是在博采衆長,試圖兼得霍去病、李廣之法了?果然是飽學之士,這麼快就看出來了。

    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他們也沒問過我這個問題。

    ” 關羽感慨了一下,同時也有些得意,把自己的秘傳心得賣弄道: “其實,這個道理也說不清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但大緻來說,有幾條模糊的原則。

     根據我征戰十三年的經驗,李廣那種與士卒同甘苦的做法,在你帶領一支兵馬,想要保護本鄉本土的安甯、擊退來犯賊寇時,會比較好用。

     因為隻有将領與士卒同甘共苦,才容易激發士卒覺得‘這是我們共同要守護的東西,連将軍都在與我們一起吃苦,我們還有什麼好計較得失的’,激發出同仇敵忾之心。

     但是,如果你是帶領一支軍隊遠征,去打擊異族,或者是‘春秋無義戰’,隻想吞并别的諸侯,這時候同甘苦就沒用了。

    肯跟你遠征的,都是想建功立業的,這些士卒的貪婪之心,比保家衛土之兵,要強烈的多。

     這種時候,你就可以學霍去病奢靡,并賞罰嚴明,讓他們知道功成名就後的顯耀,奮力作戰能得到多少。

     同樣的道理,其實在項羽和高祖身上,也應驗過。

    太史公言項羽‘婦人之仁,卻不知封賞’,其實跟項羽的起家有很大關系。

     高祖起兵,一開始是為了自保,後來是為了奪天下、得富貴。

    當然要重重封賞并肩作戰之人,否則那些鄉黨為何甘冒生死、遠涉千裡去鹹陽? 項羽則不然,他起兵是因為仇恨,甚至都沒想過得天下,隻要滅秦。

    而保家、複仇之戰,是不計得失的。

    項羽哪怕不發軍饷,楚兵都會自發殺秦。

    婦人之仁、體恤士卒就夠用了。

     當秦亡後,從複仇轉為争天下,項羽卻沒扭轉過來,便漸漸衆叛親離。

    當年仇秦之部曲,并不仇漢。

    彭越、英布可以不要封賞自發殺秦,卻不會不要封賞自發殺漢。

    ” 關羽這番話也談不上邏輯缜密,完全是一個帶兵十幾年的名将奇才,根據親身經曆、心得的總結。

     劉備和他帶兵,也經曆過這麼幾個階段。

    當初在涿郡起兵讨伐黃巾時,待遇條件也非常差,但袍澤們從來不抱怨,因為他們是在保衛家鄉。

     後來劉備和關羽帶着鄉勇轉戰他處,很快就因為賞賜、前途跟不上,屢遭潰敗。

    關羽就是那時候開始,慢慢琢磨這個問題的。

     他愛讀,但這不代表他就不讀了,關羽是個非常愛從曆史書裡總結用兵經驗、再跟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反複對照驗證。

     諸葛亮反複體悟,忍不住拍案叫絕:“那是不是保家衛國、為了報仇而戰,就該同甘共苦呢? 而隻要是侵略别國或者諸侯,哪怕是别國先動手的,隻要打到了别國的國土上,這時候就要調動士卒的逐利之心? 難怪桓帝時段颎破羌,一次因連續作戰、獲取軍功過多、士卒皆有餘财,便不複進取。

    段颎便設計僞裝羌人焚營地、毀财物,激勵士卒仇羌,并再次努力搏命、終獲大勝!” 諸葛亮提到的這個典故,在建安年間也不是秘密了。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兒,号稱涼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就有一次嫌棄“士兵們打勝仗得到的賞錢多了之後,怕沒命花,也怕因為在塞外作戰,攢的賞錢沒法立刻送回給家人,萬一死了就白賺了”。

     然後段颎就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給錢才能讓士兵奮鬥,但錢多了之後,就又不利于奮鬥了。

    因此最好僞造敵襲,把士兵們奮鬥來的錢燒光,重新變成赤貧。

     諸葛亮把關羽所言,還有項羽劉邦李廣霍去病段颎典故統統融會貫通,終于覺得自己抓到了心得。

     但關羽卻勸他不要忙着下結論:“你所言,有一定道理,但還不夠細,不能一概而論—— 就說眼下之戰,我們要驅使士卒奮不顧身攻擊笮融,究竟該如何鼓舞士氣、嚴明軍紀? 對于軍中的丹陽兵,還有興霸的錦帆兵,他們隻是為了得富貴利祿。

     對于豫章本地的郡兵,他們或許怨恨笮融禍害他們的家鄉。

     對于廣陵郡、丹陽郡來的郡兵,他們或許也有點家鄉被禍害之恨,但他們畢竟是異地作戰,心态又有微妙不同。

     至于那些發現自己被騙、從而悔悟投降的僧兵,那又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我要整合這四類懷着不同作戰目的的士卒,但又不能明顯用四套區别對待的賞罰激勵措施,這就需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法而不同用,讓人看不出端倪——總之,不是我誇口,掌握軍心之法,你還有得學呢。

    ” 諸葛亮徹底心悅誠服,慨歎道:“是我太急于求成了,總想總結出規律。

    有些東西,果然得臨事而論,不可膠柱鼓瑟,否則豈不是成了趙括之輩。

    ” …… 調整好心态後,諸葛亮學習動力愈發強烈,學習态度也愈發端正。

     再看到關羽練兵時有任何不好歸納的做法,他也不再急于求問,而是自己再多想想,多揣摩揣摩。

     諸葛亮的智力終究是冠絕天下,有了大哥敲打的學習态度,關羽提醒的學習方法後,自然是事半功倍,突飛猛進。

     上元節過後,他懵懵懂懂覺得已稍稍掌握了關羽這一整套鼓舞士氣法門的應用。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關羽提出後,關羽倒也大度,就給他一個機會,具體上手實操。

     由諸葛亮直接部署後面十日的訓練獎懲、士卒飲食起居條件優化。

     諸葛亮按觀察來的關羽做法,先依樣畫葫蘆。

    細微不足之處,關羽立刻給他指出,讓他重新微調部署。

     如此又七八日,需要關羽點撥的地方就越來越少了。

     關羽看到這進步速度,也忍不住贊歎:“真是天下奇才,我起碼花了八年,在大哥從平原相任上去徐州時,才達到你今日的軍心掌握程度。

     不過你也别驕傲,越是後面越難精進。

    你用了一個月時間,走完了我前八年的路,後面四年,估計你至少還要學一年多。

    ” 諸葛亮也不驕傲:“如今便能達到關将軍四年前的水準,我已經很滿意了。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