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再進

首頁
    所謂的遵義公,就是源自康居都督府的世襲都督康氏一門;昭武九姓之一的昔日康國之主。

    當然了,在中土的勢力,随着商路延伸到河中之地前;這些地方就生活着衆多名為粟特種的氏族、部落。

     隻是因為東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繁盛,而逐漸興起于當地;最終形成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邦、藩國。

    其中許多人因此前往東土大唐定居,也就此以所在國度為姓氏,形成了所謂昭武九姓的概念。

     康氏無疑就是其中,與安氏、史氏并列前茅的三大氏族之一。

    隻是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曆經七八載才平定。

    很多生活在中土的安氏、史氏族人,為避嫌和劃清界限,直接請求賜姓為李或改做他姓。

     因此,康氏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歸化的昭武九姓之中頭号大族。

    後來大唐西征軍再臨河中時,康國本土的王室、貴族在内一大批人,卻不識時務妄圖以群堡抗拒,最終成了那個螳臂擋車的笑話。

     作為西征途中的順手懲罰,這些戰敗的康國王族、貴姓,在後來分别被陸續流放到,南方的天竺和北方的鹹海流域。

    然後在中土的康國使臣/質子中,挑選一個距離王族血脈最近的行存亡續滅事。

     作為世襲的康居都督府都督,世爵遵義(郡)公的康氏一門;就起源于此。

    當然了,雖然包括康國在内的河中諸國,被重新劃分為若幹個都督府,并大量分封諸侯外藩之後,康氏已别無統治權了。

     而康氏一族的大部分成員,要麼遠在嶺東的都護治所疏勒鎮,要麼就在長安侍奉禁中大内。

    比如,當代的遵義公及其親眷族人,就一直住在疏勒,而遵義公的世子及陪臣,則遠在中土的洛都奉禦。

     但曆代以降的遵義公,作為名義上的康居都督,還是保留相當程度的優待和特權,乃至在康國故地依舊擁有大片田莊别業。

    而這一部分的資源和産出,則是由遵義公的親信近臣,宗族子弟代管之。

     像現如今公府的康州總管/代官之首,叫做何文軒;出自昭武九姓的何國後裔。

    也是現任遵義公康承義的母舅家表弟。

    受命成為公府的康州總管,也有将近二十多年的光景了,在地方的勢力深厚。

     再加上公府兼諸侯外藩的雙重背景,隐隐成為康居都督府境内,蒙池國/西河郡王之外,又一個諸侯外藩的山頭。

    雖然,沒法像官府一樣發号施令,但也基本沒人願意與之為敵,或是公然對抗之。

     因此,當馮保真解決了,鏡湖山莊/鑒社的内亂之後,順着毋邱澤的線索追查下去,才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從多年前開始,就有人暗中收攏和整合,康州乃至康居都督府境内的地下勢力。

     但直到天象之變後,才以清理整頓産業的名義,突然加大了力度和進程;名正言順的伸進,那些見不得光的灰色地帶。

    并藉此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收買和籠絡了大批,與之關系密切的底層官吏。

     而作為當初的義從團體出身,在地方頗具實力的鑒社,自然也成為了幕後勢力,所要圖謀的對象之一;也由此發生社首元項城,受命出走遠方失蹤;次席的馮保真被委托調走,困在南方幾乎喪命。

     而由一個年輕後進的毋邱澤,在來自多方的默許和暗中背書下,輕易清洗和控制了鑒社本部。

    如果不是馮保真的意外歸來,打斷了對方暗中更替和清理,鑒社外圍分支的進程,隻怕早就水到渠成。

     因此通過事後,在鏡湖山莊動亂中,出現的那些武裝人員,雖然并不是正規編制的官兵;卻也是訓練有素的藩兵、武裝義從。

    然後,馮保真在重新聯系,鑒社各地分支的過程中,同樣也遭到反撲。

     包括但不限于下毒、刺殺、埋伏和襲擊;以及整個分支所在地,昔日盟友、外援的反水。

    就在江畋潛入蒙池國的這段短暫時間裡,圍繞着鑒社為漩渦中心,就爆發了多次地下勢力之間的激烈沖突。

     至少有五個江湖幫派盟會,三個本地的義從團體,和一個商團會社;都被卷入了其中。

    但都被深入追查的馮保真,一一擊破或是瓦解之;反而露出更多端倪。

    是以,幕後最終才請動了官面的力量。

     但到了這一步,原本隻是懷疑對象的幕後黑手身份,也在這過程中被進一步的做實了。

    更何況,其中還涉及到了,驅使和運用妖邪的證據;足以成為外來介入理由。

    江畋聽到這裡,亦是點點頭道: “那麼,你就盡管放手去做吧,我自會成為你最堅實的後盾;但一定要确保除惡務盡,不留太多的手尾和後患。

    ”當天夜裡,被調集起來的康州團結兵,就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