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清正司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對應這些當下頻發的妖亂和異變,而由大内牽頭出錢出力,專門招攬天下的奇人異士、名家好手;組成的特殊部門。
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天家及其宗室的周全
另一方面,也有通過鏟除妖邪、平定獸禍來變相伸張天家的權威;與外朝争奪人心、民意的潛在需要;然而,卻因為當初的用人不慎和對應不當,放任幾個蠢貨的私心作祟,差點變成笑話。
因此這一念之差,也也導緻了清正司錯過了最大的關鍵人物;結果在後來的争取各種資源和權利管轄上;始終要低過外朝政事堂諸公,籍此另行建立的暗行禦史部/禦史台第四院/兩京裡行院一頭。
直到後來十六衛背景的健銳五營,以及樞密院直屬教導軍特訓隊的建立;這才在異常事态上,形成外朝的政事堂、樞密院和内朝三省;隐隐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局面;但清正司依舊是最為薄弱一環。
其中的暗行禦史部/兩京裡行院;相對實力最強、資源最多。
因此在實際運作中被人為分為東都、西京兩部;以為相互制衡監督。
固而東都本部編制和管轄最大,但是西京分司卻擁有最精銳的人手。
其次才是軍中背景的健銳五營和教導軍特訓隊;但這兩者之間亦有潛在的差别。
前者出自南衙十六衛的中軍體系,也是朝廷常備的野戰軍序列;強調的是通過精選的士卒,針對異類的器械戰陣之道。
後者則是通過與西京裡行院的合作,借助一些初步運用成熟的特殊手段,進行血脈激活/體質強化;以較大耗費和代價獲得一批,體質超乎常人數倍不等的強化軍士;配合量身定制的特殊裝備作戰。
相比之下,清正司既沒有健銳五營那般,幾乎無窮無盡的現成軍力資源;也不像戰鬥在妖亂一線的兩京裡行院,可獲得大量素材與培植原料,掌握着血脈強化、裝備研發和奇物使用、特殊救治手段。
隻能算是個中規中矩的存在。
唯一的優勢,大概就是在大内撥付内帑的扶持;諸多宗室、外戚和勳貴的參與下,并不怎麼缺錢;而且收納各種奇人異士的底線和門檻較低。
但是這也帶來另一個問題。
就是這些招攬而來奇人異士,固然是的能力水平不一,在品性和道德上也難免良莠不齊;平時管理起來也是頗為頭大。
但是相對可靠的内選将士,卻不免能力平庸不夠突出,在對應妖亂時傷亡頗大。
再加上,内選将士和對外招攬的這兩部分人手,因為彼此習慣和做派的差異過大,導緻難以通過日常操練對抗的磨合,形成足夠的協同默契,反而相互之間摩擦和矛盾不斷,沒少鬧出過亂子和是非。
但這也進一步證明了,當初那位拒絕清正司的邀請;并将所有人都痛打一頓的先見之明。
因此在各方質疑之下,就連今上也難免對此有所動搖和疑慮;反是尚未監國的太子,痛陳利害才保住清正司。
(詳見第一百七十六章)
直到西京裡行院的日臻成熟,外行和内行兩套人馬,相應選拔、改造和晉位的體制逐步完善,才有了可以參照的現成模闆。
而後,由大内所秘密掌握的血脈激活手段,也終于形成相應的數量和規模。
一度地位尴尬幾乎淪為擺設的清正司,才在一場引而不發而尤為激烈的内部清洗當中,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效能;其中那些純粹是挂名的各家勳貴、外戚、宗室背景的關系戶,被毫不猶豫的清理一空。
而管制混亂的奇人異士,也被進一步的梳理和整頓;按照具體能力和專長,與改造的内選将士重新編組和配置。
其中桀骜不馴或是生性散漫之輩;則被另外歸列出來,編入新京社名下新成立的獵堂。
作為與清正司關系密切的外圍,他們不再以嚴格的條例與章程進行約束;但是也失去了清正司名下的優厚待遇和官身保障。
而更多是依靠新京社和武德司提供的消息渠道;完成捕殺異類的各色懸賞。
因此,如此的整頓手段,固然是讓清正司得以走上了正軌,但也讓清正司下轄的外行人手,與被歸入新京社名下的獵堂成員;在後續對付異類的持續競争中,隐隐形成了某種潛在的對立和摩擦不斷。
但這也是某種程度上,上位者樂見其成的制衡局面。
因此,清正司和新京社的人,最終矛盾激化當衆發生沖突;監國太子并不怎麼意外;但唯獨特别介意的是,他們是被執掌西京裡行院的那位拿下。
這就有些棘手和難辦了;要知道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