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

首頁
    福州市舶使所在的外海甘棠港内,正好遇上了這麼一支,順道北上的巡洄大船團。

     所謂的巡洄大船團,乃是寰宇海内的航線上,一個相當特殊又不可或缺的存在。

    最早可以上溯到梁公執政的末期;因為海外大征拓運動的方興未艾,但民間的海上運力已經被壓榨和運用到了極限。

     因為,與南線的南海——天竺——昆侖洋——赤海,沿途遍布番邦城邑補給方便的傳統航路不同;從東南沿海出發的船隻,遠跨大洋抵達新洲大陸的海途中,僅有些零星分布的莽荒島嶼可供接力。

     因此,早期的航行條件相當的艱險惡劣;前往新洲大陸的船隻,浪損和失蹤的比例甚大。

    全靠早期唐人的探索者,在大洋深處的島嶼上,前赴後繼建立起來的據點和港塢,才得以慢慢堅持了下來。

     故而,作為梁公晚年留下的德政和遺澤之一,就是大建遠洋巨艦數以百計;并由官方出面組建教習所,突擊訓練大量的船工、水夫和導航、測繪等輔助人員;組成一支定期巡遊在東海外域的船團。

     也最終在付出了無數代價之後,摸索出了一條相對穩定的航線。

    也就是從最南端的交州大港出發,一路北上經過沿海各大港市,補充物資、人手和移民之後;抵達北端的流鬼國(庫頁島)金山港。

     然後,再沿着大片凍土、冰海邊緣的海潮,航行月餘抵達新洲大陸最北端的突出半島(阿拉斯加);籍此以海岸線為參照一路南下,抵達新洲西部沿岸的唐人諸侯領地,及殷人歸化各族的聚居地。

     在此修整和補充數月、半年不等之後,才會繼續進發前往南方的海中列島(中美洲地區);一路穿行和中轉過新洲南部沿海,唐人建立的城邑和諸多土族番邦之後;才會重新駛入大洋折轉向東行。

     月餘後抵達大小澳,再經南海諸國返回交州。

    這些遠洋跨海環行的船隊,最終形成了某種相對固定的傳統;這就是依靠季風和海潮的規律,長年輪番巡航在東海南海之間,名為巡洄大船團的由來。

     正所謂是逐風而來,溯流而去。

    發展至今,也沒有特定的起始港區和長期停靠處。

    基本上就是巡洄大船團所過之處,不斷有官私民間的船隻加入,也在或長或短航行過程中,不斷有船隻相繼退出。

     但無論曆代如何的來去變動,作為最初出海的百餘艘巨型海舶,卻是相對穩定保持規模的沿襲至今;乃至因此形成了好些,數代繁衍生息在船上的所謂船團世家;唯有新舊船隻更替才會短暫上岸。

     哪怕朝廷每年光是維護和補充,要付出海量的人力物資,曆代争議不斷而依舊堅持下來。

    因為大船團不但養活和帶動了,上下遊規模巨大的産業和人員生計。

    也代表朝廷在遠海外藩的威勢和治權。

     相對于那些與中土關系密切,仰賴甚多的唐人諸侯與城主、邑長而言;任何歸順的外夷土族想要再起異心;就下次大船團帶來的不再是珍貴的絲瓷茶紙;而山呼海嘯的大軍和地動山搖的炮擊。

     當然,相對來時的内江車船船隊,一路下來巡遊沿岸各地的過程;回程就沒有具體的要求和任務,走海路顯然要更加迅捷和方便的多。

    再加上各自歸屬的問題,江畋将部下分成了兩部分各自上路。

     其中,一部分外行軍士和不便海陸颠簸的傷病員,連同配屬的骁衛一團,車船所屬的水軍士卒;按照原路直接折還,長江上遊的江陵府。

    當然了,有了這段南下平定妖異的經曆,對于他們很重要。

     因此,按照江畋與朝中後續交涉的結果。

    就算歸還江陵府後,這部分有過對抗妖異經驗的水軍,連同現有大小八條車船,也直接歸入了西京裡行院的外行編制;作為常駐當地分支的應急輸運力量。

     但作為變相的交換條件,另外一團的骁衛将士,共計三百五十三員,連同傷員一起直接歸建本衛。

    不出意料的話,這些骁衛将士将會被編入,十六衛新成立的特殊部隊,就如劉景長的勝節營一般。

     剩下的一旅(109人)外行軍士,和八組内行隊員、文佐、輔助人員;則是跟随江畋一起登船出海。

    順便獨占了這一艘小鲸級的遠洋剪尾巨船(洪蘭号);剩餘的空載空間。

    也因為這艘船足夠的大。

     因此,在船艏、船艉、船中的甲闆上層建築之間,依舊有大片的甲闆和樓層空間,提供日常的健身活動和隊形、對抗操練。

    江畋可以看見在甲闆上,三三兩兩活動筋骨的部下。

    直到遠處陰雲密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