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二十五章 泉宮

首頁
    因為心情大好的緣故,這場專門為了用來展示,當朝儲君身體狀況有所好轉,而原定五到七天的田獵秋狩活動,也在太子李弘的堅持之下,整整持續了十一天才結束;也吸引了更多的參與者。

     其中包括了往來絡繹不絕的,西京宗室、外戚子弟,勳貴和大臣的親族、家人;在京候任的官員,遊學待考的士人學子;乃至是六門兩館的學士、學生;因此在互動交流之下也很是一番熱鬧。

     尤其是在最後幾天,同樣受到太子李弘征召,而從外地趕到現場的李峤、崔融、蘇味道等人,當場輪番即興所做的《京西奉禦東宮田獵賦》;更是将這種花團錦簇、文采斐然的氣氛推向高潮。

     當然了,恰逢其會趕來作賦的這幾人,在江畋所知曆史中并非等閑之輩。

    其中的趙郡栾城人蘇味道,九歲就能撰寫詩文,19歲就考中乾豐二年的進士,初放溧陽縣尉,如今正在吏部等待铨選。

     但他将來的前途可是一路顯赫非常,曾在高宗、武周朝三度拜相,最終以因親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遭到神龍革命中複辟李唐的中宗貶斥;在他的後人中最有名氣的就是蘇洵、蘇轼、蘇轍。

     而趙州贊皇人李峤:字巨山,現任三原縣尉,在後世同樣赫赫有名。

    他少年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

    在武周、中宗朝三次拜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

     最後一位齊州全節(今濟南市章丘市)人崔融,雖然沒有前兩位那麼顯赫,但也是武周、中宗朝的重臣兼文壇大家;創立“崔氏新定詩體”;與蘇味道、李峤、杜審言齊名,合稱“文章四友”。

     當然,這時候他還是一個在京遊學,以待科舉的新嫩士子;因此,反而是最晚收到東宮征召的消息。

    但不管怎麼說,随着未來“文章四友”的雛形到位,太子李弘意下的編撰局就此功德圓滿。

     而既試水的《古聞今要》頭刊發行,很快在京城紙貴中被搶購一空後;很快進入第二期刊載的主題内容,就正好以這一次東宮秋狩所得諸多詩詞歌賦為主;為此,太子李弘專門賞下不少錢帛。

     在此期間,江畋也得以觀察和見識到了,這些形形色色的未來名臣、文章種子;在年輕時代的各種放蕩不羁,豪爽率性、意氣風發、清冷超脫的一面。

    但是令他意外最多的卻還是那位李敬業。

     身為元勳之後、清貴閑人的他,此時還并不像後世史書上,所描述的那般志大才疏、剛愎自用,乃至喜歡紙上談兵的形象。

    事實上,作為曆經太宗、高宗朝的淩煙閣功臣,開國名将李勣之孫。

     因為家學淵源的緣故,他的武藝、韬略的功底其實相當不錯;雖然無法與開國功臣的祖父相提并論,但也是知曉弓馬娴熟、善于騎射,頗有才智稱著。

    當任眉州刺史時,以奇計大破西山群蠻。

     後來因為時任中書令的李勣亡故,才不得不從任地召還襲爵英國公;因此,當任了清貴的太仆寺少卿之後,就一直在京閑散至今。

    再加上勳臣子弟的背景,對于太子李弘具有天然的親近傾向。

     因此,太子李弘隻是稍加籠絡,就讓他一拍即合,主動請求成為東宮的潛在外援;并且由此在京西田獵的活動中,引薦了好些個,志趣、意氣相投的玩伴、友人;投入東宮麾下為侍臣、親從。

     當然其中絕大多數人,在曆史上都未嘗聞名;隻能算是某種“千金馬骨”的示範效應。

    唯有一位宗室出身的梁郡公李孝逸,多少引起江畋注意;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淮安王李神通第八子。

     在輩分上算是太子李弘的叔祖;而淮安王李神通乃是大唐宗室中的第一名将,追随高祖太原起兵逐鹿,又作為太宗的副手平定河北;乃是太宗的鐵杆支持者。

    因此身後九個兒子七個加封郡王。

     唯有晚年所生的李孝逸,因為母族地位低下而受封梁郡公。

    不過作為庶支幼弟的李孝逸,據說自小生性好學,聰明好學,善作文章。

    因此,在前些年被蔭補為千牛中郎,又改受門下省給事郎。

     而他在曆史上最著名的功績,就是作為武則天提拔的宗室大将,平定了揚州起兵的徐敬業之亂;以戰功卓著升任鎮軍大将軍,封吳國公。

    最終也因宗室身份受到猜忌,被武承嗣誣告含憤而死。

     因此,這兩個人居然能夠因為太子李弘之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