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有請!”太子李弘聞言愣了下,當即露出滿臉熱情道:然後又對江畋解釋:“這位萬回大師,乃是玄奘三藏圓寂前所收最後一位弟子,也是父皇和母後,頗為尊崇、親近的一代大德高僧。
”
“我當然知道他,後世人供奉的萬回祠中,專掌團圓和合之菩薩。
”江畋當即笑了起來:“據說生下就天然愚鈍,八九歲都不會說話,但是承蒙玄奘大師收徒開悟之後,就多有神異、所料皆準。
”
“後世竟然還有如此的牽強附會之說麼?”太子李弘不由驚異道:“不過,此時的萬回大師,的确是有些見微知著的風評和名聲在外;雖得以出入宮禁之便,卻始終潔身自好而多有勸善的德行。
”
“當然了,難道萬回大師身上的神異傳說再多,難不成還能大的過,曾經縱觀過曆史長河,而意外降臨此世的狸生麼?既然正好機緣巧合,就請狸生代為品鑒一二,這位萬回大師的本色如何?”
随後,一名塌鼻突眼、面帶暗斑,長相有些粗陋,卻顯氣度質樸平和,呼吸溫宜悠長的缁袍僧人;被引上前來合掌施禮道:“枯骨老僧見過殿下,惟願殿下福壽康澤,祈念大唐臣民,安樂長享;”
“萬回大僧倒是好口彩啊!”太子李弘當即笑道:“速速請大僧看座,孤久聞大僧之名,卻因多年的身子不恙,始終遺憾未能相見。
如今所見,果然是世上清奇超脫一般的人物;正好有意相詢。
”
“不敢當,老僧不過鄉野鄙陋之人,承蒙上師(玄奘)開慧納入山門,以末微修行幸得二聖垂青分毫。
”萬回僧當即在一隻搬來墩子上,側身虛座恭聲道:“還請殿下示下,老僧自當不敢诳語。
”
“大僧果然是福慧深重,又分外謙遜了。
”太子李弘再度贊歎道:“孤曾得一封上書,言稱世間伽藍之所,多有浮華虛濫,以金身莊重,吸引時人信衆,舍身家而盡佞佛之,大有梁武故事之患。
”
“殿下,所言甚是,老僧亦有所感呼!”萬回僧聞言不由一愣,随即又露出鄭重異常的顔色道:“如今天下承平日久,而紅塵中人難免本心空無,忘卻了佛法的修德自省,反而為虛榮浮誇所惑。
”
“雖然,曆代以來的東土佛門,素有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風尚。
但是其中得以夙世慧源的終究隻是少數;更多則是虛妄謗議佛門之名,以超脫不羁之形,濫毀佛門戒律。
”
“老僧亦是引以為患,隻是力微言輕;隻能規束側近一二;倘若殿下有意籍此勸善正道、規正釋門,此乃是國朝和天家的莫大幸事啊!老僧又怎能不首當其沖,見賢思齊呢?還請殿下吩咐便是。
”
“大僧真乃釋門中人的表率,也無愧多年的德行如一。
”眼見萬回僧如此配合異常,太子李弘不由也有些意外釋然,但又神色如常的贊譽道:“孤此處正好有一份《百丈清規》,可請大僧品鑒。
”
“這是……這是……這豈非是規正佛門的真谛,真乃善妙異常啊!”片刻後,萬回僧看完這份手抄的《百丈清規》,卻略有些失态拍膝叫絕道:“好個“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其中種種細緻入微,又貼合佛理修行的長久之道,隻要能夠遵照奉行無差,便可以一掃釋門伽藍之中的浮華虛濫之風;而正本清源的遴選出,真有德行的善士和修者啊。
老僧實在慚愧不如。
”
“大僧無需自侮,汝亦有此心,孤懷甚慰。
”太子李弘當即聞言寬慰道:“不瞞大僧,此乃一位修行極高的隐世高僧,所留下傳世遺物。
其中的精義卻不能因此埋沒,還需大僧代為傳揚弘化。
”
(《百丈清規》佛教書名,全書八卷,分為九章,作者為百丈懷海,内容為唐代佛教寺院、僧團生活規式。
為後世寺院叢林所遵循的所有清規戒律之始。
其中最強調的是勞作與修行/農禅一體。
)
“承蒙殿下擡愛,委以老僧以德澤萬載之功,雖老朽衰微而斷不敢辭,唯有舍身相投了。
”萬回僧聞言卻是霍然站起來,躬身合手道:“隻是重整佛門踐行清規,還是不免茲事體大,須請上命。
”
“自當如此,孤随後就會在朝議中,請奏點檢天下寺觀,以為定員定額、厘定考功、汰除濫浮。
”太子李弘看着一反老邁,而顯得幹勁滿滿的萬回僧,不由磋歎道:“還請在二聖當前代試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