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将近的午間雲磬聲敲響後,鄭娘子在專門提供午食的大膳房裡,多呆了一陣子;通過一位暗中打點過的監廚小宦,給宮外的兄長鄭休遠地送了一個口信,這也是她第二次主動聯系對方。
因此,耽擱了這麼一會之後,鄭娘子才提拎着準備好的食盒,順着已經變得稀疏的人流末尾;展轉回到了名為掖庭宮的專屬區域内。
當然了,掖庭宮雖然叫宮,但前身其實是源自西漢時的永巷。
源自長樂宮内的一條狹長巷道;起初是宮内供宮女、嫔妃所停居在的地方。
後來因為需要不斷擴建和增築,成為未分配到各宮職事的新進宮女集中居住受訓處,也是幽禁失勢或失寵妃嫔的地方。
由此設置專管女犯監獄的掖廷令,以為審訊和囚禁宮中的違規、犯禁的女官、宮人,乃至是嫔妃之屬;其中最早最有名的囚徒,就是漢高祖的戚夫人。
而後又增加管理充入宮中勞役的罪眷職能。
因此沿襲至今,掖庭宮内已經沒有任何屬于宮殿的儀制,而是一片綜合功能的建築區域;分為東西南北中五方,但依舊統稱為永巷。
隸屬于内侍省管下,五局二十四坊的掖庭局,進行日常管理。
但凡是沒官的罪眷,會先送到司農寺/少府寺登籍;然後按照有無技藝和出身專長,司農寺再把她們分流到掖庭;其他會歌舞或是年輕有姿色的,則分配到太樂署、内教坊,充為倡優伎樂直屬。
其中負責管理名籍、女工的掖庭令、掖庭丞、宮教博士、監作、令史、書史皆宦官擔任。
但是作為宮中的重要勞力資源,在日常事務的指派上,又受到來自女官體系的六尚二十二司指派和調遣。
因此在這種二元體制治下,位于掖庭宮中的北巷(坊區),主要就是一些失寵或是過氣,年老色衰的嫔妃臣婦,用來養老的院落;通常也是被稱為冷宮之地,而長期缺少人氣,清冷荒寂的所在。
東巷,因為靠近皇城大内與後庭之間,故而居住大量底層雜使宮人和女性仆役,号稱人氣最盛。
西巷以多人合居的小院為主,乃是宮内低品的女官和每次選秀之後的待選新人,暫時停居的所在。
但有人在這裡一停居,就是二三十載乃至一輩子;然而等到錯過了最好的青春年華,才有可能迎來一次宮中大赦,放出宮外的機會;因此除部分有家室牽挂和去處的女子外,大多數人甯願留下。
就像是曆史上的唐玄宗,号稱後宮佳麗三千,但是那隻是一種形容和比喻,指有資格讓他招幸的女性而已。
但是除了少數極個别得寵敕封的妃嫔之外,其中絕大多數人久居掖廷而終生未聞君面。
偶爾通過禦溝中的紅葉流詩、冬衣夾藏,才能與宮外的世界産生交集;乃至在被發現後,當做君王的仁德和恩澤,指配給某個素未蒙面的幸運兒。
更多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白發宮女說往事。
”
至于中巷,那是大多數人避之不及的所在。
因為在這裡,除了掖庭各處官署、倉房和居舍之外;同樣還有專事刑罰戒律的肅正房和粗壯仆婦組成的巡隊,期間對犯事者的懲戒手段令人聞之色變。
因而,南巷才是絕大多數罪眷犯屬的圈管之地,也是永巷五坊之中,理論上門禁最嚴、管束最多的地方。
但是正所謂規矩之所以成為規矩,那是需要人去執行和維持的,不然很快就會松懈馳廢。
因此,在南巷(坊區)之中,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作為人口數量與東巷比肩的兩大區域之一,在南巷内部除了分管街巷的阿監、副監外,還有罪眷之間自治和互助的大小團體,以協助維持局面。
此外,就是養蠶、采桑、灑掃、縫補、織染等日常勞作的場所,還有舂米、碾磨的作坊,供應四時花卉蔬果的苗圃、菜畦和果園。
有宮人開辦的兼職店鋪和以物易物的街頭小市;堪稱小型社會。
而鄭娘子作為已經入宮十年的老人,以不被人看好的孤兒寡母之身,不但站穩腳跟将女兒養大,還又餘力教導她讀書;當然也不是光靠良善和忍讓,而是與那些欺軟怕硬、之輩,沒少針對過的。
後來,更是通過宮外的接濟,而順帶在那些新老罪眷中,樹起一點名聲;乃至為自己争取到一間獨居的房舍;雖然看起來陳舊破陋,條件不怎麼好;但卻暫時遠離群居時,左鄰右舍的紛擾嘈雜。
同時,她也不吝于以舉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