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九十二章 赴宴(上)

首頁
    第六百九十二章赴宴(上) “天下明月三分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也是江畋第一次來到這座,傳說中的東南大都會,号稱“揚一益二”的所在。

    如果說,長安和洛陽代表大唐的政治中心,那揚州就是财富/經濟中心了。

     而且,天下十六府之首的揚州;相比北地巍峨黃璜、大氣磅礴的兩京之地;無疑要更具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和商業都會的财富氣息。

    這一點,從幾乎包圍着廣陵外郭城的巨大城下坊,就可以看出。

     無疑讓強迫症患者難受的是,這下城下坊并沒有什麼明确的規劃和安排;就這麼攤大餅一般在城郭周圍,囊括了諸多湖泊河池、橋市碼頭;經年累月形成了甚至比城區面積,更大的不規則區域。

     因此,作為前代東渡扶桑傳法的鑒真法師道場,位于揚州城西水門外的大明寺,也被囊括在這些城下坊之中,而成為某種意義上鬧市區的腹心地帶;乃至以“栖靈風花”成為揚州盛景的一部分。

     也就是圍繞着寺内最為古老的栖靈塔;由隋朝仁壽元年(601年),文帝楊堅為自己慶生祈福,下诏于全國建立供養佛骨的宏偉九重高塔之一;又經曆代栽種的大片芍藥、瓊花花樹而成的園林。

     揚州芍藥自古名聞遐迩,而更與洛陽牡丹齊名于世;大明寺内則是彙聚了其中精華;号作:“冠子”、“金線”、“寶髻”、“冰雪”、“雙頭”、“樓子”等等。

    而站在栖靈塔頂上遠眺市井。

     可以看到哪怕大白天,城下坊各處娛樂場所依然開放着,到處吆喝呼喚不絕,熱鬧非凡;仿佛終日無所不在尋歡作樂的人群,或吟詩,或唱曲,或跳舞,或彈琴,盡情地享受着美好的太平時光。

     正所謂是“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隻合揚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前代詩人張祜的名作《縱遊淮南》中煙柳繁華意境,宛然畫卷一般的近在咫尺。

    其中最大特色是蕃人坊。

     作為東南海陸交彙的繁花大都會,揚州城内是不允許未歸化的蕃人停居。

    但實際上寰宇海内、四夷九邊的諸侯外藩、域外藩國;曆代前赴後繼前來中土營生的藩夷胡人客商,卻是中源源不絕的。

     因此,就自然而然的在揚州城外,圍繞着大小揚子港和邗溝沿岸;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個,不同特色的蕃坊/聚居區。

    其中也包括來自新洲的殷人遺族,來自大小澳的海夷土族,所建立的蕃坊。

     因此,如此之多别具特色風情的外來元素,在城下坊中錯雜在一起之後;也構成了揚州三大怪之一的“市井萬象”。

    因為在這裡,不用離開中土就可以領略到,幾乎所有與大唐相關的人種風物。

     而待到入城之後,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天上的郎朗明月和人間的璀璨燈火,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又是另一方的都市盛景。

    縱橫貫穿城區内的大小河汊水道,無所不在的橋梁和渡口遍布着大小夜市。

     夜幕下盡是縱橫往來的船影槳聲、漁火點點,揮舞着花枝和柳條、挎着竹竿,追逐奔走在河邊街道上的玩耍小兒;秉燭夜遊的遊人仕女的歡聲笑語,随風飛揚和飄蕩在河岸、街邊的花叢樹蔭之間。

     正所謂是“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作為東南财富荟萃與風流文華廆集之所;揚州最為出名的特色之一,就是作為煙花勝地,屢屢見諸于傳世名篇中:“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 其中包括了駱賓王、李颀、王昌齡、孟浩然、崔颢、李白、高适、韋應物、顧況、戴叔倫、王建、劉禹錫、白居易、張祜、姚合、李商隐、杜牧、溫庭筠等曆代名家。

    其中光是李白就曾六遊揚州。

     因此在城内的一些街巷中,連空氣都充斥着脂粉嫣紅的旖旎和暧昧氣息;如果說,長安的平康裡和洛都的月陂,差不多代表兩京風月的精粹,那揚州特色的煙柳繁花,則是随風潛入夜的滿城春色。

     清涼舒爽得夜風陣陣溫柔拂面,蔭蔽障道的花樹草木,高牆邊緣探出的別枝藤蘿清香;夾雜着槳聲攪起的水草腥氣,還有街頭遊走賣花小販的妥耶(茉莉)與桂枝、瓊花的芬芳;令人親切而迷醉。

     雖然不是繁花看盡、風物最美的煙花三月,也并非渾不着裳、瓜果鮮生的盛夏之期;但是依舊可以看見羅衫輕薄的嬌娘,攙扶着滿身脂粉味和酒氣的恩客;習以為常的行走街市,或又是登船入室。

     馬蹄笃笃、燈影搖曳之間,江畋一行向東穿過西水門内的迷樓舊址,來到城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