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6章 債主啊債主

首頁
    鐘與在奕王府中有個外号——“陸四季”。

     一年有四季,一季體弱多病、一季憂心忡忡、一季愁眉不展、一季四處操心。

     最主是他身為王府的财物大總管,奕王府的日常開銷,跟用來做善事的銀子,一向是分開計算,都得他操心。

     因此鐘與比奕王更清楚府中銀錢情況,可以不假思索:“那倒也沒什麼,可以補上七十兩,賬目分明是不差什麼的。

    ” “那就這麼定了,盡快把五千兩銀子送出去。

    ”周敞既然給了銀子,便也學着奕王風銘的樣子吩咐。

     鐘與解決了五千兩銀子的問題,面色卻無稍霁:“王爺,屬下還有一個不情之請,想要借一百兩銀子。

    ” 嗯? 不會還有吧? 周敞剛出了半口氣,剩下的半口氣直接憋回了胸中。

     “為何?”一百兩對現在的奕王也是不小的數目,但見鐘與為難模樣,又急忙改口,“啊,不,鐘先生若是不方便說,也不必勉強。

    ” 鐘與倒不在意說明情況:“王爺可還記得,前段時間,西城大火,本說要捐一百兩銀子?既然王爺肯捐一百兩,屬下想再借一百兩,為了張舉人……” 周敞後面的話根本聽不見,隻知道,這是又多出了二百兩銀子的“債”? 鐘與絲毫沒有察覺,還在繼續往下說:“若非博引書院之事,那些書生好端端地也不會搬到西城來,不搬到杏花坊附近,許也不會引來那一場大火。

    那麼張舉人一家……” “怎麼又是博引書院,這跟博引書院又有什麼關系?”周敞煩躁。

     鐘與就自顧自說下去:“當初榮王殿下提出要修建一所書院,說是為天下讀書人提供一個可以談詩論道的場所,便在東城選了文曲巷那片地皮,那裡大多住的都是讀書人。

    結果那些人被迫遷居到了榮王殿下給選的新地方,也就是文星廟附近。

    ” 周敞還是不知道這二者有什麼聯系,隻好幹眨了眨眼睛。

     “在西城棚戶區附近蓋文星廟,也虧得是榮王殿下那樣的讀書人才想得出。

    ”鐘與似乎對榮王印象不大好,但言語上卻還要維持基本的禮貌與恭敬。

     周敞實在猶豫,鐘與顯然是又想幫人。

     幫人不是不好,隻是周敞這位王爺不似其他皇子,一沒靠山、二沒人脈,隻有一腔熱忱,剩下能換銀子的早都換了銀子捐出去了。

     “東城的讀書人們雖不願意,但聖命難為,不得不舉家遷移,去與乞丐流民為伍。

    張舉人便是其中之一,他本來就家道沒落,隻在東城尚有一處房産,現在落到西城三年,一場大火,更是什麼都沒有了,還得了場病。

    ”鐘與絮絮叨叨終于把前因後果講完。

     周敞聽了半天反複聽到“張舉人”三個字,卻一點印象也沒有,不得不小心翼翼問上一句:“張舉人是……?” “唉,說到張舉人,王爺是不認得的。

    ”鐘與始終唉聲歎氣,“此前,屬下在西城杏花坊的藥鋪籌建之時,結識了一位張舉人。

    前些時日,那裡發生了火災……” 西城杏花坊藥鋪,又是一筆奕王的賠本買賣。

     奕王風銘手上是有兩間藥鋪,四味藥鋪在吉祥坊上因此應該是賺錢的,但開在西城杏花坊的藥鋪就肯定賺不了錢。

     那裡緊挨着貧民和流民的棚戶區,做生意最講究的就是地段,就不可能賺什麼錢。

     鐘與那邊一旦又絮叨起來就停不住:“火災波及十幾戶人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