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章 官場規矩多

首頁
    應該是不想幹這個差遣吧。

    ” 方重勇一臉古怪看着鄭叔清問道,對方要是想幹這個差事,隻怕早就跟李林甫打包票了,犯得着來自己這裡“取經”麼。

     “誰說不是呢。

    ” 鄭叔清歎了口氣說道:“我自己什麼德行,那是再清楚不過了。

    挖漕渠啊,那不是一般人能辦的,得心夠狠才行。

    我這個人就是心不夠狠,還擔心名聲壞了。

    ” “挖漕渠需要心狠?” 方重勇抓抓頭,沒明白這到底是個什麼邏輯。

     “聖人是個急性子。

    你預計要挖五年,聖人不可能等你五年,估計最多三年。

    然後挖的時候呢,可能遇到各種問題,正常進度,那就說不好得要六七年了。

     正因為這樣,所以要不斷發動徭役,讓沿途百姓都來修漕渠。

    既然工程催得着急,一般方法肯定不行,那必須得日夜不停的修。

     修好了以後還不算數,還得讓漕船按時将貨物運到長安,讓聖人看到效果才行。

    這裡頭,要發動多少人力,消耗多少物力? 成了還好說,萬一修不成,到時候肯定要有替罪羊被推出來,你覺得誰會比我更适合當替罪羊呢? 是右相,還是聖人?” 鄭叔清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總結為六個字就是:不好搞,風險大。

     修漕渠本身就不容易,然後要趕工期。

     趕工期不說,還要能順利通航。

     通航了不說,還得讓洛陽的糧秣與财貨順利及時運輸到長安! 要知道,李隆基來驗收工程,他可不是從長安沿着漕渠出發到洛陽,看這條漕渠修得怎麼樣的。

     這位大唐聖人驗收漕運工程的硬标準就一個: 你給我把貨從洛陽送到長安了沒有? 如果送了,那麼你送了多少?花了多少時間? 這個政績太踏馬難搞了,老鄭回去想了三天,越想越覺得坑太大,根本填不平! “鄭侍郎,我有一句話想說,你能不能恕我年幼無知,讓我暢所欲言?” 方重勇幽幽問道。

     一聽這話,鄭叔清就感覺大事不妙。

     他長歎一聲道:“你說吧,都到這個份上了,還有什麼不能說的呢?” “是這樣的,其實山川地理的走向,自有天數。

    非人力可以輕易更改,此乃人不能勝天。

     這也是為什麼人工開鑿的溝渠總是容易損壞淤塞的原因。

     從長安另外開辟一條漕渠通洛陽,這是在逆天而行。

    或許數年内還有些作用,但我敢肯定,十年以内,此漕渠必廢。

     一個必定會廢掉的漕渠,鄭侍郎還是不要太上心的好,就算功績做出來了,也不過是取悅聖人一時半會而已,不頂什麼大用。

     鄭侍郎不如把差事推掉吧。

    ” 方重勇非常誠懇的說道。

     他就不相信自己說的這些,鄭叔清這個老硬币看不出來! 通濟渠、永濟渠這兩條運河,當初在修的時候,就考慮了地形和地勢。

    所以它們基本上還是比較穩定的,早前也都是局部運河,運作了少說也有數百年。

     但現在開鑿的這條漕渠,乃是典型的“逆天而行”,嚴重違背的黃河渭河水系的運轉規律。

    換句話說,這玩意遲早要廢的,如果要維持漕渠通暢,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會大到不可想象! “其實,此渠确有不妥,但朝中諸公,都有不能言明的原因。

    現在你在這裡說這條漕渠不該修,沒有任何意義。

    ” 鄭叔清長歎一聲說道。

     誰不知道這漕渠修着肯定不太對勁呢? 當然是知道的。

    可是,長安所需的糧秣,以及轉運西域的物資,都急需這條新的大動脈! 哪件事情最急,就先做哪件事,這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你是說,推掉這差事?” 鄭叔清有些不舍的問道,他完全可以預料到,這條漕渠如果修成功了,自己起碼可以混個戶部尚書,或者轉個太府卿之類的官職。

     但如果推掉這份差遣……隻能說李林甫也是有脾氣的,會發生什麼事情就不好說了。

     上次鄭叔清跪舔楊玉環,回去後就到平康坊的李林甫宅院,給這位大唐右相解釋了很久,才算勉強過關。

     而這也不是老鄭能言善辯,主要還是李林甫如今正在用人之際,不想節外生枝,也擔心别的勢力,比如張守珪,從自己這邊挖牆腳。

     要不然,老鄭這波起碼被貶官是免不掉的。

     “長痛不如短痛。

    ” 方重勇強調道。

     鄭叔清微微點頭,無聲歎息,算是默認接受了。

     “其實,大唐與吐蕃的全面戰争,已經迫在眉睫,火燒眉毛了。

    到時候,往河西與隴右輸送糧秣、兵員等事務,定然會成為戶部的重中之重。

     鄭侍郎不如跟右相請示一下,同樣是求一個轉運使的差遣,隻是不去修漕渠,而是負責轉運從長安到河西等地的物資。

     唐軍若是敗了,鄭侍郎自然會被牽連貶官。

    可若是唐軍勝利了,無論後方保障是否得力,鄭侍郎都是躺着升官。

    這個差遣,可還做得?” 聽到這話,鄭叔清想起當日在長安驿站見到牛仙客時,對方描述的一些事情。

     确實,河西與隴右那邊的戰事,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後勤保障這一塊,實際上是很容易出政績的。

     前提是唐軍跟吐蕃打仗,要打赢。

    如果打輸了,哪怕鄭叔清能自證清白,說明物資保障得力,最多也就能保一個不被治罪。

     到底要不要賭唐軍赢呢? 鄭叔清低着頭不說話,好像是在做什麼艱難的決定。

     “這次,我正在運作我未來嶽父王忠嗣去河西為邊将。

    鄭侍郎可以賭一把,而且你在長安負責後勤供給,唐軍的赢面也更大些。

    ” 方重勇壓低聲音說道。

     “行,就這麼辦,我現在就去找右相說這件事。

    ” 鄭叔清慎重點頭道。

     “呃,你真的有把握麼?” 鄭叔清又忍不住疑惑問道。

     “放心,我也會去河西,總不能把自己也坑了吧?” 方重勇拍拍胸脯擔保道。

     聽到這話鄭叔清一愣,随即反問道:“你去河西做什麼?你又拿不動刀!” “隻當是見識一下西域的風情吧。

    ” 方重勇随口打哈哈說道。

     二人分别之後,鄭叔清立刻去找了李林甫商議此事。

     果不其然,李林甫正愁沒有機會染指河西政務軍務,鄭叔清的提議很快就得到了首肯。

    李林甫甚至當場拍闆,這個差事,可以沒有任何難度的将其拿下。

     而到了第二天,當鄭叔清帶着穿着唐錦袍子,看起來人模狗樣的方重勇,來到位于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數的第八坊,也就是宣平坊時,這位長安神童徹底傻眼了。

     “不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吧?” 看到鄭叔清要走進一間普通的宅院,方重勇忽然停住腳步詢問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