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章 官場規矩多

首頁
    方重勇和鄭叔清的判斷是正确的,李隆基被舔的很“舒服”,并未追究鄭叔清“怠慢”楊玉環的事情,反而是賞賜了一百匹唐錦。

    然後老鄭一匹都沒留下,都拿去……打點關系了。

     “上次你答應的無敵雙胞胎姐妹花呢?” 幾天後,方家宅院的書房裡,雙方剛剛落座,方重勇就看着鄭叔清詢問道。

     “什麼雙胞胎?什麼姐妹花?” 鄭叔清一愣,完全不知道方重勇在說什麼,他早就忘記這一茬了。

     “你不是說事成之後,送我一對雙胞胎姐妹花麼?現在唐錦那事我幫你解決了吧? 你是不是該表示一下呢? 都是大人了,還來哄騙一個孩子?” 方重勇對收不收姐妹花不在意,但他對老鄭三番四次放空頭支票極為不滿。

     “哦,你說這個啊。

    少年戒色,我怎麼能害你呢。

    那雙胞胎姐妹花送不得,送不得。

    ” 鄭叔清言不由衷的說道。

     看到方重勇在爆發的邊緣,他連忙開口道:“我給伱準備了一份大禮,明日穿得正式一點,我帶你去一個地方。

    ” “不會是相親吧?我已經有婚約在身了,你這樣明目張膽的挖牆腳,不厚道啊……” 方重勇滿臉疑惑的看着鄭叔清問道。

     “我知道,你跟王家女有婚約嘛。

    放心,是好事,絕對的好事!明天我來接你。

    ” 鄭叔清越是這麼說,方重勇就感覺越是不對勁。

     他輕歎一聲問道:“有什麼事情幫忙,你直接說好了,不必繞彎子。

    ” 老鄭找他就是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

     “是這樣的,那個戶部侍郎的官,我當得不是很順……” 鄭叔清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反正大家都這麼熟了,找别人詢問他也不是很好意思,再說也信不過。

     方重勇哀歎一聲,無奈攤開手說道:“求官應該去找右相,或者找聖人,你到我這裡能求到什麼呢?” “唉,這就是你不明白了,戶部下設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

    一個尚書兩個侍郎,每個侍郎分管兩個司,看起來好像很忙對吧?” “然後呢?” “然後容易出政績的戶部司與度支司,是另外一個侍郎掌管,我乃是掌管金部司與倉部司。

    ” 鄭叔清開始大倒苦水。

     金部司呢,是掌全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以及長安與洛陽兩京市、互市、和市、宮市交易之事,百官軍鎮蕃客之賜及給宮人、王妃、官奴婢衣服等事。

     倉部司呢,是掌全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倉廪之事。

     這兩部都有正副主官,官職為郎中一人(從五品上),員外郎一人(從六品上)。

    下轄主事三人,令史十人,書令史二十一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

     呵呵,看起來鄭叔清麾下人确實不少。

     但隻要想想大唐有好幾千萬人啊!再看戶部這些司曹的人數,就知道戶部不是人太多,而是人少得可憐,如果按照規章制度走程序,隻怕連正常運轉都很難了。

     然而現在戶部已然在正常運轉,那便要反推回來,想想戶部本身的權力是不是真的如典章上說的這樣牛逼。

     所以結果很明白了,其實不是戶部的官員少了,而是戶部的權力,被别的衙門給分走了,所以導緻戶部并沒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

     事實也正是如此,經過鄭叔清這麼一解釋,方重勇就已然完全理解老鄭為什麼如此着急了。

     其實戶部這兩個司,權力大部分都是虛的。

    也就是說,負責執行的機構另有其人,隻是辦完了事情以後,來戶部這邊存個檔報個到而已。

    戶部并不能直接控制這些事務的運轉。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大唐中樞“九寺”之一的“太府寺”了。

     它是負責管理經濟事務的機關,又稱外府寺、司府寺。

    其長官為太府卿,副官為太府少卿,各一員。

     太府寺負責管理國家财貨和貿易事務,其下屬有:兩京諸市署,掌管财貨交易;左藏署,掌管錢帛,實際上就是國家的金庫;右藏署,掌管金玉、珠寶、銅鐵與骨角等物。

     此外,開元以來,李隆基還命太府寺在兩京設置常平署,負責主管平籴之事,即國家在豐年收購糧食儲存,準備在荒年發售,以穩定物價,安定人心。

     那麼問題來了,戶部的金部司好像跟太府寺的職能高度重疊啊,到時候産生矛盾了,誰聽誰的呢? 這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朝廷給出的答案是:以太府寺為主,戶部隻有知情權,沒有管轄權。

     戶部的職權已經在大唐建立後的這一百多年裡,被很多其他部門漸漸掏空了。

     因此鄭叔清現在不是太忙,而是太閑了。

    戶部的那些事情,可以自如運轉,根本不需要他來插手。

     或者換個說法,鄭叔清身上光有“侍郎”這個官位是不夠的,他現在還缺乏一個關鍵的“差遣”。

     名義上有了侍郎的官位,權力上卻沒有侍郎該有的實力。

    這就是現在鄭叔清的尴尬處境。

     老鄭身上缺乏的這個“差遣”,才是他在中樞存在的根本意義。

     戶部的事情,本身就可以自行有序運轉,難道戶部侍郎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看賬冊,然後喝喝茶就完事了麼? 或許看賬冊是戶部侍郎的日常事項之一,但簡單混日子,卻不是唐代官場的規矩。

     唐代的所謂“差遣”,那是有什麼事情就設什麼官。

    包括“節度使”在内,最開始其實都是差遣,而并非官位。

     具體有什麼差遣,這個才是鄭叔清能出什麼政績的關鍵。

     至于戶部日常瑣碎,不提也罷。

     “右相昨日問我,要不要接修漕渠的差遣,也就是修從長安到洛陽之間的漕渠,以利漕運。

    你說這個差遣,我要不要接呢?接了就是戶部侍郎兼轉運使了。

    ” 鄭叔清有些猶豫的問道。

     方重勇前世漢語詞彙中的“官職”二字,在此時就有明顯劃分,兩個字代表了兩個意思,組合起來變成了一個新詞。

    一千多年以來,基本上保持了詞彙的原意。

     侍郎是官,李林甫交代修漕渠的差遣是“轉運使”,是職。

    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大唐官僚的基本配置,合稱“官職”。

     而“豪華配置”,則可能是一個官配上幾個職,然後再加上一些散官頭銜。

    比如說“戶部侍郎兼鹽鐵使、轉運使”之類的。

     官員權力的來源,是來自差遣而非官位本身。

     所以說唐代的官,哪有那麼容易做啊!普通人以為戶部侍郎就是整日在六部的衙門裡面混時間等下班,如果真是那樣,戶部早就被裁撤了。

     “就是說,你需要一個轉運使的差遣,然後接修漕渠的差事,對麼?” 彎彎繞繞一大堆,方重勇總算是聽懂了鄭叔清到底要做什麼了。

     “正是如此。

    ” 鄭叔清微微點頭,面色肅然。

     “鄭侍郎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