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6章 将戰

首頁
    以同情; 但作為馬邑戰場的實際指揮者,程不識能做到的極限,是給武州塞配備二十匹快馬。

     真到了匈奴人兵臨城下,武州塞那十幾号人能做好本職工作:向馬邑預警,而後憑這二十匹戰馬逃離,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隻是在匈奴人明确抵達武州塞之前,程不識絕對不會為了避免犧牲,而放棄武州塞這個前哨預警戰。

     對于武州塞,程不識沒有太高期待,自也就沒有太過關注。

     很快,程不識的目光,便落在了武州塞更北,與武州塞南北直線不超過二百裡,卻隔着層層疊疊的山丘、溝壑,實際距離很可能超過五百裡的一處小水灘。

     那是鹽池。

     并非右賢王在河套的駐紮地南池,而是代北防線外,匈奴人唯一一處可用作駐軍整備,供給戰馬所需鹽水的進攻支點。

     馬邑一代的地形很複雜。

     準确的說,是包含馬邑在内的整個代北地區,地形都很複雜。

     以馬邑為門戶的代中地區,以趙長城為外屏障,樓煩縣為内門衛; 趙長城以南,是三片縱向排列的山脈,将這片區域左右分成兩塊。

     靠西這塊是平原,代都晉陽,便位于這片平原中部靠南的位置。

     靠東這塊,則是連綿不絕的山地。

     後世人耳熟能詳的白登山,以及平城,便位于這塊區域。

     而在趙長城以北——即馬邑以北,則是被東西兩條山脈,攏成了一個豎立長方形。

     底部是馬邑,以及馬邑背後的趙長城; 左右兩邊是山脈阻隔; 頂部,則是武州塞這個‘瓶口’。

     從軍事角度而言,這片地區,其實很适合打伏擊,乃至于包圍殲滅戰。

     ——隻要把匈奴人騙進武州塞,并及時将口子紮進,那就可以将跨過武州塞的每一個敵人,都困在這片東西有山脈,北有武州塞,南有馬邑、趙長城的死地。

     隻可惜…… “隻可惜,武州塞不堪大用。

    ” “無論是武州塞西側的懸崖底部,還是東側的緩坡丘陵,都可供匈奴人繞行。

    ” “若非如此,此戰,郅都尉可就大有可為了……” 聽聞此言,才剛抵達馬邑,同程不識就此戰進行當面溝通的郅都,也是不由得遺憾的笑着搖搖頭。

     經過這段時間的共識,這兩個原本八竿子都打不着關系的名将,對彼此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和磨合。

     ——程不識刻闆,固執,不知變通; 而郅都又是極其喜愛法家的主張,非常看重秩序。

     這使得明明沒有什麼共同點的二人,竟也生出了些莫名的惺惺相惜之感。

     至于軍事傾向上,二人則都豁朗一些。

     程不識擅長,或者說是主張步步為營,堅決不打險仗,絕不兵行險著; 郅都則對此表示了認可,同時也絲毫不影響自己,以更靈活的戰場應對,來作為指揮戰鬥的核心要素。

     對此,程不識也不置可否,隻客套一聲:郅都尉大才,吾不及者甚也。

     郅都尉有才能,有在戰場上随機應變的能力,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至于我這樣愚蠢的人,根本不具備臨戰機變的能力,為了不出錯,就隻能一闆一眼,步步為營…… 總體來說,二人彼此欣賞,相處也還算和諧。

     便如此刻,程不識略帶戲谑的一語,竟惹得郅都一陣含笑搖頭。

     ——面癱臉程不識,和蒼鷹郅都,居然在笑! 天知道這個消息傳回長安,會在坊間引起多大的轟動…… “是啊~” “若武州塞可用,那别說是固收馬邑,擊退來犯之敵了;” “便是将那軍臣老兒的單于庭困在武州塞以内,乃至執匈奴君長,獻于太、高二廟,想來,也并非是不可為。

    ” “可惜啊~” “可惜武州不是雁門關。

    ” “武州,連‘關’都不是,而僅僅是個‘塞’而已……” 原本隻是一句戲談,卻發現郅都居然真的上了心,程不識也稍斂了斂面上笑意,面色嚴肅的微微一颔首。

     繼續掃視着面前的棋盤,嘴上,也不忘故作随意道:“倒也不必太遺憾。

    ” “若武州塞,果真是雁門關、蕭關,乃至函谷那樣的雄關——若武州塞,真是匈奴人進出代北的唯一要道、真能把匈奴人困住;” “那軍臣老兒,隻怕也就不會輕易派遣大軍跨越武州塞,以兵臨馬邑了。

    ” ··· “再者,此戰,我雁門上下的任務,是守住馬邑、守住趙長城一線。

    ” “待河南地傳來捷報,再盡可能拖延匈奴主力回援的腳步。

    ” “——這件事,旁人不知,郅都尉總是知曉的。

    ” “陛下曾說: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 “此戰,隻要我漢家順利奪回河南地,那我雁門上下,也照樣居次功。

    ” “我雁門上下,大可不必将建功立業的心思,放在馬邑城下的匈奴首級之上……” 一番話道出口,程不識故作觀察沙盤之态,實則卻用眼角餘光,小心觀察起郅都的表情變化。

     ——此戰,馬邑一線的戰略任務很清楚。

     而作為馬邑、作為程不識在主戰場外的唯一支援力量,郅都的戰略認知、對漢家在此戰的戰略意圖的理解,對程不識而言,可謂是至關重要。

     程不識必須保證此戰,郅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馬邑! 一旦馬邑有了差池,樓煩縣必須立刻組織起第二道防線! 至于建功立業,如果是過去,程不識會說:活下來的人,才有資格讨論自己有沒有功勞; 而現在? “有件事,同郅都尉通個氣。

    ” “——陛下已經傳來密信,明确表示:此戰,無論河南地是否重歸我漢家所有,隻要馬邑不失,馬邑一線的參戰将士,都有一個集體一等功保底。

    ” “且無論河南地如何,隻要我馬邑、樓煩駐軍,能将匈奴人拖到冬十月十五——隻要冬十月十五,匈奴主力沒有援抵河南地,我馬邑一線參戰将士,便是集體特等功!” … “陛下改制之後的軍功審核制度,郅都尉是知道的。

    ” “特等功,那可是主帥、副将必侯,從屬将官亦可為封君的啊……” “即便是集體特等功,那也至少是兩個徹侯,五個封君保底。

    ” “都尉,自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