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9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

首頁
    在長安,對邊牆戰事期望樂觀的劉榮,已經按部就班的開始着手布局起了原内史、現大農的拆分工作。

     而在北地郡西北門戶:朝那塞,程不識卻是自開戰日起,都沒能睡上哪怕一個好覺。

     “塞外斥候銳騎,可有傳回不妥?” 中軍大帳之内,程不識饒是已經疲憊不堪,卻仍舊是脊梁筆挺的站在帳内靠裡側位置,那張懸挂而起的羊皮堪輿前。

     沉聲一問,當即便有一名軍官上前,朝程不識的背影拱起手:“禀将軍!” “除三日前,傳回白羊部大營内,羊首大纛離奇消失外,再不曾傳回不妥。

    ” “——白羊部羊首大纛雖然消失在營内,卻并沒有一兵、一卒從白羊大營内走出。

    ” “末将等皆以為,此乃右賢王伊稚斜的疑兵之計。

    ” 聞言,程不識仍是頭也不回,定定的看着堪輿之上,一處标有‘朝那’的紅色三角。

     嘴上倒是不忘甕聲交代道:“兵法者,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 “縱是疑兵之計,也不得不防。

    ” “——傳将令:塞外斥候,再加十隊。

    ” “斥候回報,從先前的每二日必報,改為每日朝、夕各報!” “查探範圍,也從原先的方圓二十裡,擴大至塞外方圓三十裡,外加匈奴各部宿營地。

    ” ··· “再派人傳信車騎将軍:胡生異動,或有白羊部銳騎繞道過朝那,奔襲蕭關。

    ” “讓車騎将軍多加小心,萬不可使蕭關有半點閃失。

    ” “若有餘力,可廣布斥候于蕭關之外——朝那至蕭關一線。

    ” 将令下達,自是當即有将官領命而去,迅速調集輪休的斥候精騎,再出塞外查探軍情。

     而在程不識所在的中軍大帳,衆将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究沒人敢開口發言。

     ——再加十隊斥候! 算上最開始的三十隊,以及後續接連加了三次的三十隊,這都七十隊了! 每隊斥候二什,便是二十人。

     朝那塞滿共不到兩萬兵力,程不識卻先後投入一千四百兵力——尤其還是精銳斥候去查探敵情! 考慮到斥候平均每日十人以上的傷亡率,衆将官實在很難不在心中,對程不識的安排生出些許意見。

     但程不識卻很清楚:戰争,打的從來都不是照面那一哆嗦,而是從軍隊自内陸開拔,一直到班師回朝的整套流程。

     從大軍開拔,到一路上的行軍; 從抵達戰場之後安營紮寨、安排防務; 再到戰前的情報搜集、戰時對整個戰場的掌控。

     毫不誇張的說:在這個沒有任何高科技通訊技術的時代,斥候部隊,不單是将領了解戰局的唯一依仗,甚至完全可以說是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在正式開戰前,雙方的斥候部隊,往往會早一步開啟慘烈的騎兵遭遇戰。

     輸的那一方,不單會因‘首戰失利’而士氣低落,同時還會喪失對戰場的掌控權。

     用後世人更容易理解的話來說,便是戰場遮蔽。

     斥候打不過對方,‘戰争迷霧’就會衍生到本方軍營門口,外面發生了什麼,敵人有什麼動作,都将成為徹徹底底的未知數。

     ——程不識不得不承認:如今漢家,還不具備在戰場上、在開戰前戰勝匈奴斥候,對達成匈奴人‘戰場遮蔽’的能力。

     這并非由于漢家的斥候,在戰鬥力、技戰術能力上遜色于匈奴騎兵,而僅僅隻是數量差距。

     匈奴騎兵,每一個都是弓馬娴熟的戰士! 至于匈奴騎兵中的王牌:射雕者,更是騎兵技戰術掌握的天花闆! 而這樣的精銳王牌,匈奴人的每一個部族,都總能出那麼三五個。

     由這麼三五個射雕者,帶領百八十個戰鬥經驗豐富的精騎,當即便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斥候先鋒。

     反觀漢家,别說是精銳騎兵了; 就連最普通的騎兵,都是死一個少一個,恨不能當寶貝似的藏着,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騎兵尚且如此——僅僅隻是‘會騎馬’‘能作戰’的普通騎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斥候級别的精銳騎兵了。

     也就是北地; 也就是北地郡的特殊兵種:北地騎士,能讓程不識咬咬牙,奢侈的用上千人規模的斥候。

     換作其他任何地方、任何人,都絕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派出千人以上數量級的斥候部隊。

     ——不單是舍不得; 就算舍得,你也得有這個條件不是? 程不識很清楚:戰場遮蔽,幾乎等同于一隻腳邁向勝利; 故而,即便是拼着每一天,麾下的精銳北地騎士都要損失兩位數,程不識也必須始終保證,自己腦海中的戰場是清晰的、透明的。

     類似戰場迷霧之類的東西,哪怕存在一瞬,在程不識看來,都是堪稱戰犯級的重大過失。

     不顧身後衆将雲集,又正齊刷刷看着自己,程不識隻自顧自看着堪輿,回憶起了自己方才的交代。

     仔仔細細過了一遍,确定沒有絲毫錯漏; 再深深凝望向堪輿之上,位于‘朝那塞’外側,一處寫有‘白羊’二字的方框。

     短暫的思慮之後,提筆将那方框劃去,又在‘朝那塞’後方,先後用虛線畫下幾處方框,并各自标注上‘白羊’二字。

     做完這一切,程不識才終于回過身,于上首主位坐下了身。

     “近幾日,匈奴人攻塞的先鋒,明顯是老弱。

    ” “——而且很可能是匈奴人本就備作消耗我軍弓羽箭矢,以及将士體力的奴隸部族中的老弱。

    ” “這,必定是匈奴人的驕兵之計。

    ” “用如此羸弱的攻勢麻痹我軍将士,待我将士志得意滿,又放松警惕,再集精銳一擁而上,以圖一舉破塞。

    ” ··· “下去之後,諸位務必要将某之意,傳達給軍中将士。

    ” “——務必要讓将士們知道:如今日那般,手持木矛、骨棍,甚至以石、泥相擲的老弱,絕非匈奴主力!” “甚至連匈奴人都算不上,而是被匈奴人血洗過後屈膝納降,以求苟活的雜胡奴隸!” “如果連這樣的奴隸、雜胡都無法抵禦,日後逢人,可千萬别與人說,曾在某麾下禦胡。

    ” “某雖不甚好體面,卻也斷丢不起這人……” 此言一出,帳内衆将不由又是一陣面面相觑。

     今日攻塞的,是匈奴人的奴隸炮灰? 那些胸肌塊兒巴掌大、兩指厚,一把能将漢軍守卒提溜起來,還高高打起折蘭部金雕纛的類獸人,是奴隸炮灰?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