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5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

首頁
    韓頹當簡短的一番話,卻是讓殿内漢家君臣陷入了沉思。

     ——如今漢室,與匈奴直接接壤的區域,東起燕國右北平郡,西至北地、隴右之交; 自東而西,先後有燕國、代國,以及上郡、雲中郡,代郡、北地郡、隴右郡、與匈奴人掌控下的草原直接接壤。

     其中,位于最東部的燕國,及位于最西部的隴右郡,戰略處境相對安全一些。

     前者是因為氣候太冷,且戰略位置不算關鍵,屬于匈奴人得不償失的進攻方向; 後者則是隻有西北區域,一小塊位于河西走廊門戶外的狹小區域與草原接壤。

     若非秦漢之交,華夏文明失去了草原上的塞上明珠:河套,隴右甚至都算不上邊郡,而是實打實的大後方。

     除去這兩個區域,以及自邊牆北出百十裡,如釘子般紮入草原的‘飛地’:雲中郡,其他邊牆郡國,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為匈奴人的進攻方向。

     其中,戰略價值最大、最值得匈奴人攻擊的防線,無疑便是李廣駐守的雁門郡,以及程不識掌控下的北地郡。

     “難怪老爺子當年,非要急着在這兩個郡安排大将。

    ” “老爺子,是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啊……” 堪輿前,劉榮雙手背負于身後,面色說不出的陰沉。

     而在劉榮身後,郦寄、韓頹當等一幹将領,則是在短暫交換過意見之後,便迅速達成一緻。

     “時值臘月凜冬,縱是那狄酋軍臣要出其不意,也必定要選擇相對沒那麼寒冷的趨于叩邊。

    ” “排除到燕國,以及魏尚駐守的雁門方向……” “——毗鄰河南地的北地、隴右二郡,當是軍臣的不二之選!” “再加上當年,太宗皇帝年間那一戰,走這個方向,匈奴人也更有把握一些。

    ” “反觀我漢家,在北地、隴右方向的防備,非但不比太宗皇帝時更強,反倒因為孝景皇帝調邊卒戒備關東諸侯,而更弱了三兩分……” 郦寄難掩憂郁的話語聲傳至耳中,劉榮面色不由得又是一沉。

     河南地,便是後世人認知中的河套地區。

     因其位于大河,也就是黃河以南,而被這個時代的人稱之為:河南地。

     而河套地區,之所以會被稱為草原上的塞外明珠,正是因為相較于草原其他區域,乃至漢家的北方邊境,河套地區氣候更為溫暖、更适宜生存。

     匈奴的強大,也正是建立在秦廷自北方收縮兵力,使得匈奴人平白得了河套的基礎之上。

     ——有了河套,匈奴人便有了豐富的水源和草場,以及草原獨一無二的過冬聖地。

     如此說來,匈奴人從河套方向而來,進兵漢家北地、隴右二郡,也确實算得上是不二之選了。

     因為無論叩邊與否,匈奴單于庭此刻,都必定在和河套準備過冬。

     反正都在河套了,就近走一趟北地、隴右,對匈奴人而言,完全就是捎帶手的事…… 念及此,劉榮便緩緩側過身,望向身旁的宦者令葵五。

     “近幾日,北地就沒有奏疏送到?” 聞言,葵五隻喊不遲疑搖搖頭。

     劉榮又不着痕迹的望向郎中令周仁,得到的答案卻依舊是否認。

     便見劉榮憂心忡忡的回過身,皺眉望向弓高侯韓頹當。

     “若匈奴人果真打算自北地、隴右而來,程不識本該有所察覺。

    ” “畢竟匈奴人再怎麼輕裝簡行、再怎麼兵貴神速,也總歸要調運軍姿。

    ” “——尤其是戰馬所需的鹽,以及靠近水源的後方營地。

    ” “數萬,乃至十數萬騎兵調動聚集,這麼大的動靜,程不識總不至于完全察覺不到?” 劉榮此言一出,韓頹當當即露出一副猶猶豫豫的表情,在劉榮的再三催促下,才總算是道出了自己掌握的情報。

     “程北地,其實已經有所察覺了……” “前幾日,程北地與臣往來書信,說是今冬,北地恐怕并不太平。

    ” “隻是匈奴人終究還沒有大軍壓境,程北地縱是有所察覺,也仍不敢斷定此事。

    ” “尤其孝景皇帝調邊郡以戒關東,程北地擔心陛下手中,也沒多少兵馬馳援邊郡……” 韓頹當話音未落,在場衆人便紛紛皺起了眉頭,雖然沒人開口說話,但大家心中所想,卻也都已是寫在了臉上。

     ——孝景皇帝調邊軍以戒關東,說不上是對是錯; 隻能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從久無戰事的邊牆調兵,來鎮壓暗流湧動的關東,确實是最省事省力,乃至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法。

     但吳楚之亂平定已經過去三年,曾因諸侯叛亂而陷入動蕩的關東,也早已經重歸平靜。

     反觀北方邊牆,邊防力量本就處于堪堪能抵擋住匈奴人大舉犯邊——甚至是隻能勉強保證邊牆不至于糜爛的程度; 又被孝景皇帝抽走了相當一部分兵力,無事還好,一朝有外敵入侵,這便當即是捉襟見肘。

     想程不識堂堂一郡之守,吳楚之亂時,手下掌握幾萬兵馬的宿将; 如今在北地,面臨着匈奴人大軍壓境的狀況,手下卻隻有四千兵力可調動…… “朕怎記得孝景皇帝曾說,我漢家北牆戍卒,足有二十萬之衆?” 思慮良久,劉榮冷不丁發出一問,眉宇間也莫名帶上了些煩躁。

     “縱是我漢家北牆東西萬裡,也不至于二十萬戍邊卒,到程不識手裡便隻分到四千?” 聽聞此問,在場衆人不由得一陣苦笑連連。

     最終,還是由老好人:榆侯栾布站出身,為劉榮講解起了個中内由。

     “陛下,有所不知。

    ” “我漢家,說是邊牆有二十萬邊郡衛戍,但這二十萬,是将燕、代、趙三國兵馬,以及邊郡的郡、縣兵馬都計算在内的。

    ” “——截止吳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的太尉府所得到的數字:燕國、代國,各有戍邊卒兩萬,外加郡、縣兵,及青壯鄉勇三萬。

    ” “如此,單隻是燕代二國,便占了我漢家二十萬戍邊卒的一半。

    ” “再加上趙國,有直屬趙王的兵馬兩萬,又郡、縣兵馬鄉勇兩萬——單隻是燕、代、趙三國,這便已是十四萬兵馬。

    ” ··· “另外,魏尚的雲中郡,也有兵馬五千、郡縣鄉勇五千;” “除去這共計十五萬,餘下五萬,由北地、隴右、上、代四郡各得一萬餘。

    ” “——北地郡守程不識,是有上萬兵馬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