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4章 廟算

首頁
    ,對匈奴造成了無法逆轉的重大打擊,否則,匈奴的強大,便至少還能維持五十年。

     而在這個時代,能對匈奴造成如此傷害的,也唯有毗鄰匈奴的另一個大塊頭了。

     “匈奴人沒有按照慣例,遣使吊唁我漢家的大行皇帝,唯一的解釋,便是匈奴人打算先動兵。

    ” “——動了兵,将我漢家北牆攪個天翻地覆,再遣使來長安,脅迫我漢家答應更多、更屈辱的條件。

    ” “沒能盡早預料到這個問題,朕,難辭其咎。

    ” “隻眼下,匈奴何時犯邊、從何犯邊,又有多少兵馬犯境,都全然未知。

    ” “為今之計,還是要盡快弄清匈奴人的動向,從而做出正确的應對。

    ” 見殿内的氛圍有些沉重,劉榮也終于不再沉默,道出了自己的召見衆人的意圖。

     ——匈奴人,要打過來了! 甚至很有可能已經在朝着邊牆進發,随時都有可能開始入侵漢室! 所以,大家夥兒要盡快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抵禦匈奴人這次入侵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漢家的損失。

     而且要快! “臣認為,這并非陛下的疏忽。

    ” “若非要說是誰的疏忽,那也是臣等軍中将領,沒有盡早預料到匈奴人的意圖。

    ” 聽聞劉榮開口便是一句‘朕難辭其咎’,郦寄作為周亞夫之後,漢室軍方的第一代表人,當即便出身表了态。

     這也并非郦寄在溜須拍馬,而是事實如此。

     匈奴人如此異常的沒有派出使團,來吊唁漢家的大行皇帝,劉榮為何到現在才反應過來? 東宮窦太後作妖,吸引了劉榮大半注意力,确實是原因之一,卻絕非主要原因。

     ——真正讓劉榮如此遲鈍的,是眼下,已是劉榮元年冬十月下旬。

     已經是冬天了! 關中已經天寒,北方已經下了初雪,草原必定已是冰封萬裡! 而在過去,匈奴人對漢家的入侵或馳掠,有八成都是在秋收之後,兩成在春耕之前。

     前者,是為了賊不走空——秋收之後,漢家的百姓手裡有糧食,不至于讓匈奴人白走一趟; 後者,則是被迫無奈——冬天遭受了天災人禍,再不去搶點東西就活不下去了,匈奴人便會在開春時節走一趟漢邊。

     至于眼下,秋收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邊關必定已經入冬的前提下,匈奴人除非是腦殼有包,才會在這種時候大舉犯邊。

     問題的關鍵,也恰恰就在這裡。

     ——在慣性思維下,即便發現了匈奴人遲遲沒有派來使團,劉榮也下意識的排除了‘匈奴犯邊’這一可能性; 劉榮一個軍事小白尚且如此,軍方将領自更是斷定:匈奴人絕不會在冬天叩邊。

     而從眼下的狀況來看,匈奴人極有可能是利用了這一點,來了一出反其道而行之。

     若非劉榮今天偶然意識到,最終結果就很可能是匈奴人都打過來了,長安朝堂才收到消息; 匈奴人都打完了、邊關都打爛了,長安派出的的援軍才從關中開拔。

     眼下,劉榮能提前意識到這一異常狀況,已然是不幸中的萬幸。

     接下來,便要抓緊這必定不會太長的寶貴時間,提前做出部署。

     “對于匈奴人的習慣,沒有人比弓高侯更加了解。

    ” “時間緊迫,還請弓高侯直言:此番,匈奴人最有可能入侵的方向,以及大緻兵力。

    ” 劉榮發了話,衆人便也當即點頭附和。

     韓頹當也不含糊,當即便是一拱手,旋即上前走到劉榮身旁,仰頭看了看面前的巨大堪輿; 請示過劉榮,拿起堪輿旁的一根長棍,便先後在堪輿靠上位置先後點下。

     “漢北邊牆上萬裡,東半部為燕、代北境,西半部,則為上、代、北地、隴右等郡。

    ” “——燕地苦寒,又時值凜冬,匈奴人絕不可能犯燕。

    ” “至于代地,則極有可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

    ” “尤其是李廣所在的雁門郡——即便不是匈奴人的主攻方向,也必定會遭到偏軍佯攻鉗制。

    ” ··· “再有,便是程不識所在的北地郡,西、北兩面各與草原毗鄰,除朝那古塞和城池,幾乎無險可守。

    ” “若是想兵貴神速,在極端的時間内深入我漢家腹地,匈奴人的主攻方向,北地郡會是不二之選。

    ” “——這條路,匈奴人在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已經走過一次;” “再走一次,并不會比上一次更難。

    ” “唯一不一樣的,是如今的漢家,比當年強大了許多。

    ” “隻是最終結果如何,亦在兩可之間……” 韓頹當這話一出,殿内稍微年輕一些的人,都頓時露出一副怒氣沖沖的神情; 就好像韓頹當說了什麼不符合實際,又對衆人,乃至對漢家極盡羞辱的話。

     但老一輩,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間,便活躍在朝堂、軍中的老一輩,在韓頹當這番表态之後,卻無不是滿目哀瘡的緩緩點下頭。

     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單于大舉犯邊,自北地而入,馳掠隴右、北地二郡,擄走民男超萬人,财、貨無算! 之後又叩箫關,兵臨關中北門戶,更使小股先鋒輕騎繞道踏入關中,行至長安以北百三十裡,火燒回中宮。

     在情況最危急時,就連長安百姓都被動員了起來,整個漢家,都做好了打一場都城保衛戰的準備! 至于現在? 有過那次的教訓,太宗皇帝自然是大幅增強了北地、隴右二郡的邊防力量,更難得大興土木,徹底翻修了箫關。

     但在吳楚七國之亂後,北地、隴右在内的所有邊郡,都接到了先孝景皇帝的調防令。

     ——為避免諸侯再次作亂,凡漢邊卒,三丁取一,以戒關東! 三分之一的力量被抽調去了關東,漢家的邊防力量,便又回到了太宗皇帝即位之初的水準。

     甚至有一些地方,如北地、隴右等郡,在被孝景皇帝調走近半兵力之後,戍邊兵力甚至比當年,太宗皇帝增兵之前都還要更低! ——當年那場大戰,北地都尉孫卯率麾下邊卒五千,全軍覆沒; 而現如今,北地郡守程不識手中,卻隻有一個編制沒滿的都尉部,兵力不過四千餘人。

     當年,孫卯帶着五千邊卒,硬抗了匈奴十數萬大軍三天; 程不識或許能做的更好,但也頂多就是多抗一兩天。

     一旦匈奴人的兵力達到五萬以上,那北地都尉是有五千人還是四千人,結果都是一樣的。

     ——撕一張紙和兩張紙,所需要的力氣會差很多嗎? 很顯然,并不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