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5章 高爐煉鋼

首頁
    軍匠一番頗有些潑冷水嫌疑的話,卻是讓劉榮陷入一陣漫長的沉思之中。

     三棱箭,其實算不上是劉榮的發明。

     ——早在秦時,秦少府便曾憑借登峰造極的青銅冶煉技術,以及高超的弓弩、箭羽制造技術,制作出了裝配三棱箭頭的弓弩箭矢。

     不單制作出來了,還大規模量産列裝給了軍隊! 在戰國七雄當中,秦虎狼銳士揚名天下的,主要有兩點。

     其一:在二十級軍功勳爵名田宅制度的刺激下,永遠不畏生死沖鋒的虎狼秦兵; 其二:極其高超的弓弩、箭羽制作技術,以及跨時代的弓弩集群作戰方式。

     便是劉榮如今身處的漢室,每有人談論起戰國七雄的優勢,也大都不外乎以下幾點; ——魏強于步卒(魏武卒); ——韓長于輕騎; ——燕、趙多丈夫豪傑,又慷慨悲歌之士。

     ——齊富而不強; ——楚地廣人衆。

     及秦,則弓羽遮天,弩矢蔽日,更虎狼之士悍不畏死,争先恐後,志必斬敵之首級,以為進階之依憑……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能以弓弩之力揚名天下的秦,憑借當時已經達到巅峰的青銅冶煉技術,制作出三棱箭這種跨時代産物,倒也沒什麼奇怪的。

     但到了如今漢室,曾幫助始皇帝一掃六合,一統寰宇的三棱箭矢,卻在漢家國祚初立,百廢待興之時被無奈棄用。

     究其原因,不外乎一個‘窮’字。

     在國祚鼎立之初——在太祖高皇帝劉邦統治下的漢家,實在是太窮太窮了。

     窮到劉邦堂堂天子之身,硬是湊不齊八匹同色的馬,來拉禦辇黃屋左纛。

     丞相蕭何、曹參更慘——直接就連馬都沒有,隻能慘兮兮坐着牛車上朝。

     在那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用錢币的原材料:銅來制作箭頭,本身就已經是很奢侈的事; 自更枉論重量更大、材料需求更多,制作工藝也更複雜的三棱箭頭了。

     ——能做個葉子狀的小片片做箭頭,讓箭矢能射入敵人體内,就已經很可以了; 畢竟草原上的匈奴人,大都還用着削尖一頭的純木箭。

     而在如今,在經過整個——或者說是大半個文景之治的積累之後,漢家的綜合國力,已經基本恢複到了‘巅峰秦朝’的大半。

     按理來說,和秦一樣量産、列裝青銅制三棱箭頭,對于如今的漢家而言,也并非多麼奢侈的事了。

     ——大幾十年前的嬴秦能做到,沒道理如今的漢家就做不到? 事實卻是:還真做不到。

     不是因為漢家窮; 而是因為如今漢家,嚴重缺銅! 無論是武器軍械,還是錢币鑄造,亦或是器具、工具——銅的稀缺,無時不刻體現在如今漢家的方方面面。

     孝景皇帝尚在時,劉榮就曾考慮過要不要搞一次币制改革,将如今漢家雜亂無章、五花八門的各式錢币統一為一種; 但當時,孝景皇帝給出的評價是:漢家缺銅。

     無論用什麼錢——無論是秦半兩、太祖三铢,還是呂後八铢、太宗四铢,終究還是無法改變錢币不足的現狀。

     于是,劉榮又提出以貴重金屬,如金、銀等,同銅之間建立交換比例,以作為‘大額貨币’。

     孝景皇帝卻隻是笑着搖了搖頭,隻不抱希望的給劉榮丢下一句:既然有點子,那就試試看看。

     再後來,劉榮有心想要試試鑄金币,并建立起金、銅兌換體系,卻忙于朝中政務脫不開身。

     沒等這個設想成為現實,監國太子劉榮,便成了漢天子劉榮…… “以鐵制、鋼制箭頭,取締我漢家現有的銅制箭頭,這是不需要再思考的事。

    ” “——鐵、鋼再珍貴,也終究無法用于鑄錢;” “我漢家本就缺錢,若還拿出這麼多銅鑄造兵刃,隻怕有朝一日,我漢家又将出現百姓民以物易物,不知‘錢’為何物的場景。

    ” 愛不釋手的把玩着手中,那枚散發出攝人寒光的三棱箭頭,劉榮如是道出一語,算是定下了漢家未來的軍工發展走向。

     ——就算造不出新式武器,也要把漢家現有的青銅武器,逐步替換成鋼鐵制品。

     原因正如劉榮所說:作為錢币的原材料,銅作為準貴重金屬,是具備金融屬性的。

     若是如今漢家不缺銅,劉榮倒是可以不在意武器裝備的制作原材料,專心去搞新式武器。

     畢竟相較于還處在起步、萌芽階段的鋼鐵冶煉工藝,如今華夏文明已經具備的青銅冶煉工藝,早在秦時便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單從工藝成熟度的角度考慮,青銅制品,無疑比鋼鐵制品更适合如今的漢家。

     但漢家缺銅、華夏缺銅——不單缺銅,還缺金、銀等具備金融屬性的一切貴重金屬!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再難,劉榮也必須推動漢家的武器裝備,從青銅時代跨入鋼鐵時代。

     畢竟這麼做,除了可以騰出更多的銅用于鑄币流通,還可以顯著提高漢制武器的戰鬥力。

     唯一的難點,便是如今漢室過分低下的鋼鐵産量,以及過分生澀的鋼鐵冶煉技術了。

     “陛下。

    ” 見劉榮如此決絕,先前為衆人介紹三棱箭頭的那軍匠,面色卻是愈發凝重了起來。

     怕劉榮不知道這麼做的難度,便斟酌着用詞道:“陛下,或有不知。

    ” “——今我漢家,年得生鐵二百萬斤,其中近半,還是蜀地卓氏、程鄭氏,于巴蜀之地開山煉鐵所得。

    ” “少府所得,則不到百萬斤。

    ” “便是這百萬斤,少府也需要耗費極大的力氣——又是開礦,又是熔煉;” “熔煉所需的燃料,還不能用尋常木炭,而是同樣要開礦所得的石墨。

    ” “以石墨為燃料,鐵礦為原材料,才能得出最基礎的生鐵。

    ” “之後又要經過錘煉、鍛打,才能得出熟鐵,以及部分無法控制成敗的鋼。

    ” “再有,便隻能靠動辄千石、比千石的少府大匠,以炒鋼之法,方能歲得炒鋼兩萬斤……” 說完這些話,軍匠便稍皺着眉,将求助的目光撒向劉榮身後; 就好像是生怕自己的話不能讓劉榮信服,所以希望劉榮身後的高官們,能站出來勸劉榮認清現實。

     而在軍匠這番話說出口之後,劉榮卻是繃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