轅固生當然無法給劉榮交代。
但在劉榮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之前,窦太後搶先站了出來,當着天子啟的面,令左右将轅固生扔進了獸圈中。
——可憐轅固一介老儒,被冷不丁丢進養着野豬的獸圈,當即也沒了先前的盛氣淩人。
先是狼狽逃竄,之後又拿着天子啟情急之下,順手丢下去的禦劍,便開始和那頭護仔的野豬鬥智鬥勇起來。
獸圈内,轅固生險象環生,幾度險些被野豬的獠牙刺穿老邁身軀!
但在獸圈外,窦太後、天子啟,以及太子劉榮祖孫三人,卻是對轅固生不時發出的凄厲呼喊置若罔聞。
由女兒劉嫖攙扶着,走到天子啟和劉榮之間的位置坐下身,再三思慮之後,窦太後終是将身子稍一轉;
卻并非是朝向皇帝兒子劉啟,而是象征性轉向了劉榮所在的方向。
「終歸是迷途知返,便總還要給一個迷途知返的機會……」
雖然不大明白窦太後這般态度轉變,究竟有沒有梁王劉武貢獻的力量,卻也絲毫不妨礙天子啟,為今日這場意外的會面感到滿意。
「也就是從那以後,基本隻要是張廷尉說的話,哪怕是完全沒有道理,先帝都會再三斟酌、慎重考慮。
」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寥寥五個字,卻成為了漢家自那以後,往後百十年的執法核心思想:法如是,足矣。
——什麼情況?
——這麼對的話,居然是從皇祖母嘴裡說出來的?
說是當年,先帝乘車出長安,廷尉張釋之随行。
「——别真讓我漢家的《詩》博士,被皇帝圈養的野彘給咬死了……」
「唉~」
輕飄飄一語,卻引得天子啟不由得為之一愣,旋即便不着痕迹的低下頭去,悄默默探聽起母親窦太後,同兒子劉榮——這祖孫二人之間的交談。
「差不多了,就給人拉上來吧。
」
硬着頭皮将事實道出,劉榮也随之将身子坐的更直了些,做好了随時為老爹解圍,勸祖母窦太後息怒的準備。
「尚還是太子儲君,便已是到了如此地步,日後坐了我漢家的天下,豈不更……」
···
「人非聖賢~」
「兒未壯,不敢有悖于父皇;」
今天的劉榮,狂的無邊無際。
額……
「怎似是有段日子,沒聽到這位張廷尉的消息了?」
——替我說吧。
「——在孫兒看來,冒頓單于書辱呂太後,和今日,狂儒轅固生面辱窦太後,是一樣的事。
」
為劉榮回憶過當年,發生在先帝和張釋之君臣二人間的這樁往事,又做出了總結性的感歎唏噓,窦太後又冷不丁‘诶?"了一聲,旋即便摸索着将身子轉向了另一旁的天子啟。
驚魂未定之下,饒是仁厚如先太宗孝文皇帝,也還是不免雷霆震怒,當場下令讓廷尉徹查!
結果張釋之經過簡單的審訊,便很快将結論送到了先帝的面前:不是刺客,隻是個在溪邊洗手的老農,碰巧把拉攆的禦馬給驚到了。
「雖然最終,呂太後相忍為國,委曲求全,但也依舊有忠烈之士如舞陽侯樊哙者,願意提兵十萬,馬踏匈奴單于庭!」
「太子年少血熱,偶有狂語;」
而後,便面色如常的點點頭,再發出一聲輕歎。
轅固生最終淪落到這麼個下場,對于天子啟而言,力度剛剛好。
但正如窦太後當下所言:這五個字,至少在華夏文化中,填入了一枚名為‘凡事都有個度"的種子……
窦太後也是面色愈發柔和,甚至還反過來在天子啟面前,象征性的為劉榮求了個情。
說着,劉榮也不由得斜眼望向不遠處,仍傳出轅固生費力的呼嚎聲,以及野豬嘶吼聲的獸圈。
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果不施以雷霆之怒,豈不是讓天下人都以為我劉氏無人、我漢家的太後,人人得而欺之、辱之乎?」
「雖隻是二千石的虛銜,但也終歸是二千石。
」
再不濟,也總能
張釋之回答:法如是,足矣。
——既然法律有規定,那就按法律規定的條例來處理,便已經足夠了。
「傳出去,怕是朝野内外都要認為太子儲君,是一個暴虐弑殺、喜怒無常的人;」
——反正也瞞不過的……
在後世,君無戲言,往往指的是君王言必行、諾必踐,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又或是出爾反爾;
而在如今漢室——在太後也同樣屬于‘君"的當今漢室,太後、天子對某個人的稱呼,往往也能說明很多東西了……
「然兒即壯,則必枭狂儒轅固之首級,以鎮天下宵小矣!!!」
「皇帝當年,也沒比今日的太子好到哪裡去。
」
但出乎劉榮預料——出乎在場每一個人預料的是:在從劉榮口中,聽到先帝朝的名臣張釋之,居然落得個免官歸鄉的下場時,窦太後卻隻是愣了片刻。
「——雖然最終,淮南國因此而得以保存,沒有被吳楚之亂的戰火所波及,但張釋之的所作所為,也終歸是不和君臣之道的……」
遺憾的是,張釋之這句法如是足矣,并沒能在這距離後世兩千多年的時代,萌發出法治思想的萌芽。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張釋之這五個字,就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後世法治思想的雛形。
但當母親窦太後,這麼毫無征兆的冷不丁問起張釋之,天子啟被寫滿輕松、喜悅的神情,卻當即像是被施了定身術般,徹底僵在了臉上。
「——君臣相得,不外如是。
」
「就算是免了官,皇帝,也總該要照看着些。
」
随着窦太後夢呓般的追憶,劉榮的腦海中,也随之有一卷記憶的畫卷被攤開。
「張釋之,被父皇罷免了……」
「皇祖母,此言差矣!」
劉榮很懵。
心下雖是長松了口氣,但面上卻是沒有任何遲疑,當即繃起臉、直起身,神态也為之一肅。
在窦太後問出這句話之前,天子啟的心情還非常不錯。
盯着看了有一會兒,才不屑的冷哼一聲,繼續道:「轅固一介腐儒,于宗廟、社稷未立寸功,于天下人未有寸善,便敢仗着先帝賜予的榮祿,當着我漢家的天子、儲君的面,折辱我漢家的太後!」
再者,對于轅固生,天子啟也并非是多麼喜歡,又或是多麼惜才——天子啟僅僅隻是不想讓轅固生死在長安,平白蒙受一個‘不能容人"的污名,更甚是給魯地那些個腐儒們,提供‘焚書坑儒2.0"的素材。
——相比起‘祖母和孫兒說話"時的正常語氣、神态,确實還多少有些清冷;
但比起這段時間——尤其是劉榮獲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