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3章 服從命令,才是武人的天職!

首頁
    與劉榮的預測稍有些出入。

     ——當日晚間,梁王劉武确實在王宮内設下酒宴,想要為天子使:皇長子劉榮,以及‘率軍’支援睢陽的李廣接風。

     但李廣拒絕了。

     拒絕時的說辭也非常合理:戰事未艾,睢陽危急,不便與宴。

     隻是雖拒了宴,李廣卻又并未完全拒絕梁王劉武的好意。

     簡單的推辭了一番,便順着杆子往上爬:如果梁王實在過意不去,就送些酒到城牆上來吧。

     于是,梁王劉武搬出了府庫的大半酒水,并盡數送到了睢陽城的牆頭。

     是日夜,整座睢陽城,便随之被一陣淡淡的酒香所充斥…… “久聞李将軍日日豪飲,無酒不歡;” “今日一見,果然……” 梁王劉武忙着調酒,城牆上的角樓内,劉榮卻是等來了奮戰一日,姗姗來遲的李廣。

     雖然沒有和李廣有過交集,今日也不曾有過交流,卻也絲毫不影響劉榮,能感覺到李廣對自己的敵意。

     大緻能猜到這股敵意的來由,又因為今日的所見所聞,而對李廣這個曆史人物大失所望; 同李廣說起話來,劉榮字裡行間,也就難免帶上了些火藥味。

     本隻是佯做打趣,實則想要探探李廣的底,卻不曾想:就這麼一句半開玩笑的話,可是讓李廣逮住‘教育當朝皇長子’的機會了。

     “公子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憂。

    ” “——不知道北方邊牆,百姓民有多麼疾苦、軍中将士在戰時,又有多麼的艱辛。

    ” “自然也就不知道這濁酒,對将士們——對此時的睢陽将士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

    ” 不知是久攻睢陽而不下,影響到了吳楚叛軍的士氣,還是李廣的意外亂入,讓吳王劉濞生出了疑慮; 今日,叛軍難得沒有挑燈夜戰。

     夕陽西下,打在睢陽東城牆内側,讓背靠着牆垛癱坐在地,時不時抓起酒囊猛灌一口的睢陽守軍将士,也難得感受到了太陽光帶來的溫暖。

     自秋八月初,吳楚之亂全面爆發,已經過去了将近兩個多月的時間。

     時間已經來到天子啟新元三年年初,天氣漸寒,凜冬将至。

     在這秋風蕭瑟之下,自城内打在身上的暖陽,以及那灌下一口,便能讓整個胸膛都炙熱起來的酒水,讓睢陽守軍将士感受到莫名的心安。

     而在城樓之上,李廣雙肘撐在城垛上,一手拿着酒囊,時不時灌下一大口; 目光撒向城牆外,正迎着夕陽,默然收斂屍首的叛軍士卒,嘴上卻以一種莫名蕭瑟的語氣,教育起身後不遠處的皇長子劉榮。

     “我向梁王要酒,并非是為了自己的口舌之欲,而是為了睢陽的軍心士氣。

    ” “——連戰兩個多月,睢陽的将士們,早就已經精疲力竭。

    ” “唯一支撐着他們的,是身後的家園,以及生活在家園内的親人。

    ” “一如當年,我隴右三千良家子憤然從軍,奮力抵抗匈奴人十數萬精騎;” “及至戰後,僅存悍卒四百……” 聽聞李廣此言,劉榮默然。

     饒是再怎麼看不上李廣,劉榮也不得不承認:當年,在朝堂都忙着調兵拱衛長安,以免被匈奴老上單于直搗黃龍,兵臨都城之時,自發組織起抵抗力量的那三千隴西良家子,是值得每一個諸夏之民銘記、緬懷的英雄。

     李廣也不例外。

     但劉榮并沒有急于開口,而是一如今日一整天,冷眼旁觀,靜靜等候起了李廣的下文。

     劉榮知道,李廣真正想要說出口的話,還沒有吐露哪怕半字。

     方才這一番言語,不過是餐前的開胃甜點…… “公子知道那三千良家子中,幸存下的四百人,如今都在何處嗎?” 果不其然,隻片刻之後,李廣便稍側過身,露出那張被夕陽照耀着的側臉,滿目沉痛的回身望向劉榮。

     待劉榮默然一搖頭,李廣才緩緩擡起手,指向城牆外。

     “隴右三千壯士,于當年那一戰幸存四百;” “及至今年,僅存的三百人,又都被我充做家丁親軍,帶來了昌邑。

    ” “——這三百人當中,此刻有二百九十三人,都躺在睢陽城外。

    ” “——為國捐軀,戰死沙場,卻連屍首都未必會被收斂。

    ” ··· “其餘七人,俱為百戰精騎,卻有四人傷重不治,二人傷殘;” “最後僅存的一人,此刻,便站在公子面前……” 聽聞此言,劉榮縱是面上不見異色,暗下卻也是一陣訝異。

     原以為,今日死在城外的那三百來号人,都隻不過是李廣用于一飛沖天的炮灰; 卻不曾想…… “李将軍,不妨直言。

    ” “和我說這些話,李将軍,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劉榮的語調中,竟是帶上了一股不知由來的煩躁。

     就好似那三千隴右壯士,如今僅存李廣一人,讓劉榮感到悲憤! 但這悲憤,又并非全然針對匈奴人。

     ——對匈奴人,劉榮自然是恨之入骨; 但劉榮也很清楚:這三千人中,于先太宗皇帝十四年戰死在隴右——戰死在自己家鄉的英烈,是為了保家衛國而死。

     固然讓人悲痛,卻也死得其所。

     戰後幸存下來的四百餘人,于過去兩年又折損近百,大概率是跟着李廣衛戍邊關、抵禦胡蠻,同樣是為國捐軀的烈士。

     但今日,因李廣一意孤行,不自量力的想要支援睢陽,而死在吳楚亂兵刀劍之下的二百九十三人,死的不值。

     那四位沖入睢陽,而後傷重不治的精騎,以及其餘兩位自此落下殘疾,不得不隐退為農,苟延殘喘的壯士,死、殘的不值。

     ——最該死的李廣,此刻卻好端端活着; 非但活着,還大言不慚的在睢陽城頭,說教起了當朝皇長子…… “當年,于隴右從軍的三千良家子,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吊卵的丈夫!” “無一臨陣脫逃,無不是死在沖鋒陷陣的路上!” “——他們,死得其所!” 滿是悲壯的一番話,終是将劉榮對李廣的最後一絲期待敗壞了個幹淨; 李廣卻對此毫無知覺,隻滿臉沉痛道:“公子,不懂。

    ” “這一切,公子,都不懂。

    ” “——公子不懂那三千隴西良家子,是怎樣讓隴西之民愛戴、他們戰死,又會讓隴西怎般哀雲遍天。

    ” “公子不知道過去這兩個月,睢陽經曆了什麼,将士們經曆了什麼——乃至梁王、太後經曆了什麼。

    ” “甚至就連來睢陽犒軍,公子腦子裡想的,也隻不過是借此為自己造勢,妄圖日後,染指儲君之位而已……” 拐彎抹角了老半天,甚至消費那幾百本不該死,卻因為李廣而死的英烈,李廣終于是圖窮匕見。

     隻是一口一個‘公子不懂’‘妄圖儲位’,卻是讓劉榮冷笑連連。

     “李将軍,似乎很為自己的功績感到自豪?” 趁着李廣‘哀痛不能自已’的話口,劉榮冷不丁開口打斷了李廣的說教,卻也讓李廣不由得一愣。

     待李廣猜疑不定的輕點下頭,劉榮終是緩步走上前,負手屹立于城牆外側,自牆垛間望向城牆之外。

     “李将軍且看。

    ” “——那具屍體,身着少府制作的劄甲,手持少府鑄造的長劍;” “身下騎的,更是北牆諸多馬苑不知耗費多少時間、心血,長安府庫、太仆不知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才終得以馴養出欄的戰馬。

    ” “生前,這人當是一銳士。

    ” “但此刻,這人身上的劄甲被扒下,手中的長劍被取走——都成了叛軍攻打睢陽的助力。

    ” “屍首就這麼被扔在睢陽城外,任由風吹日曬;” “便是那匹不知有多珍貴的戰馬,縱然同樣戰死沙場,也還是難逃被吳楚賊子分食其屍……” 語調淡漠的說着,劉榮也緩緩側過頭,用眼角睥睨着身旁的李廣。

     “李将軍以為,此,何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