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孫女婿。
唐順之雖然去世二十多年,可唐家的影響力仍然不小。
朱寅記得,唐順之有個孫子,是萬曆十七年的進士。
那麼這位莊縣丞,後年會有個進士舅子。
若是能攀附這個關系,給對方留個好印象,眼下就是個機會。
總不能白跪吧?男孩膝下有黃金,女孩膝下有白銀。
朱寅心中思忖着如何接近莊縣丞,一邊慢慢踱出縣衙。
剛到了外衙,就看到兩個男子被一群快班衙兵押解出來。
這群快手殺氣騰騰的将兩個囚犯押到獄神廟中,祭告獄神。
“是斬立決,要殺頭了。
”附近的皂隸說道,“萬曆十三年以來,這還是江甯縣第一起斬立決的死囚犯,不赦之罪。
”
斬立決?朱寅心中一動,問道:“敢問牌翁,那兩人犯了何罪,要斬立決呢?”
那皂隸冷笑:“犯了何罪?通倭通洋,盜竊宮中圖書,那可是永樂爺修的大典,幾乎都藏在北京,南京宮中隻藏了一點,如今也沒了。
”
“據說,南京宮中藏的那點雖然不多,卻是很緊要的一點。
”
“這案子早就審結定谳,刑部、錦衣衛、大理寺都過了一遍,但主辦還是江甯縣。
”
說到這裡,他露出一個詭異的笑容。
朱寅立刻就看明白了。
為何這麼大的案子,最後還是江甯縣主辦。
因為刑部、大理寺等高級衙門,都不願意沾手,就塞給了江甯縣。
這說明什麼?說明雖然人抓到了,但案子一直沒破,東西一直沒找回來。
為了推卸責任,幹脆讓江甯縣主辦。
通倭通洋,到南京故宮盜竊圖書。
這被盜之物,不會是永樂大典的一部分吧?
史料記載,《永樂大典》全部運到北京了。
正副本、嘉靖抄錄本,三套都在北京。
難道,南京故宮仍然藏了一部分,并沒有北運?
後世有個說法,就是西方文藝複興的成就,是盜竊了《永樂大典》中的科技成果。
說是南京故宮其實也有《永樂大典》,隻是被西方人一點一點的偷完了。
朱寅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
他不敢說這種猜測一定錯,卻更難以相信。
在他看來,就算《永樂大典》和文藝複興有關系,頂多也隻是啟發借鑒作用,絕非西方近代科技的淵薮。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永樂大典》非同小可。
隻是,明朝對《永樂大典》的态度是束之高閣,放在宮中落灰、失火。
并沒有利用《永樂大典》中的科技部分。
科技部分處于被封禁的狀态,無人研究,也無人關心。
最後明朝君臣自己,也不知科技部分是什麼内容。
朱寅站在原地駐足看了一會兒,兩個犯人又從獄神廟中被押解出來。
他們渾身沒有一塊好肉,腿也斷了,完全是被人架着。
兩雙麻木的眼神看了衆人一眼,十分瘆人。
那皂隸道:“說是斬立決,縣尊老爺還需最後定谳,犯人還要帶到三法司走個過場。
”
“都察院的海大老爺,如今又抱病去了江浦,幾日之内都回不來,這個過場還要走好幾天,起碼要等到海大老爺回來,才能斬立決。
”
海瑞去江浦了,幾天都回不來?朱寅不禁一愣。
那要找到海瑞,還要等好幾天啊。
朱寅點點頭,“謝過牌翁解惑了,小子受教。
”
自漢朝以來,都以秋氣肅殺合乎天道,定秋後處決犯人。
賞以春夏,罰以秋冬。
大明律,斬刑分為斬監候和斬立決。
大多數斬刑都是斬監候。
斬監候很嚴謹,要經過秋審、朝審、朱勾、複刑複奏等程序。
而且,在來年秋分之後、立春之前處決。
是為秋決。
所謂的秋後問斬,就是斬監候了。
斬監候還有一點希望能活下來。
斬立決就不同了。
斬立決雖然也有程序要走,但程序簡單的多,往往不會等到秋分之後,快則數日,慢則數月就人頭落地。
朱寅跟着衆人出了縣衙大門,卻見附近圍了很多人群,都是看犯人的。
兩個犯人即将被帶上囚車時,忽然神色有點激動,大聲說了兩句話。
朱寅和甯采薇聽到這兩句話,都是神色一怔。
怎麼有點像是西班牙語?但朱寅聽不懂西班牙語。
可是他的目光已經在人群中搜索,這是特工的本能。
甯采薇懂西班牙語,她小聲對朱寅說道:
“這兩人剛才喊得的是西班牙語,和後世西語有點不同,我不太肯定語義,意思可能是……”
朱寅一邊聽甯采薇翻譯,一邊觀察周圍的人群,很快就發現有個男子對這兩句西班牙語有反應。
那人可能聽的懂。
不懂的人群,當然以為是瘋言瘋語。
朱寅在留意這個人之後,發現他的眼神和兩個犯人好像有交流。
接着,這個人很快就進入對面的一家瓷器店。
他的衣着打扮,和瓷器店的人一樣。
似乎是瓷器店的店主。
那人進入瓷器店不久,店就打烊關門,他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朱寅收回目光,結合甯采薇剛才的話,心中有了一些眉目。
他回頭看向縣衙,卻見不知何時,莊縣丞正站在縣衙門口,目光有點幽邃,不知道在想什麼。
周圍的皂隸,都是神色恭敬的站在一邊。
“嗯?”他的目光掃到朱寅,“稚兒還沒有走?”
朱寅迎着他探究的目光,稍作猶豫,就蹀躞着步子上前。
叉手小聲道:“回贊府老爺,孩兒剛才發現一件事,可能是個線索,或許對這案子有點用。
”
海瑞未必能治好,沈一貫未必願意收他為徒。
縣官不如現管。
要想在人生地不熟的江甯縣站穩腳跟,打開局面,官場上就要有掌握實權的靠山撐腰。
靠山,很多時候是自己争取到的。
這個出身江南大族的莊縣丞,就很合适。
莊縣丞有點驚愕了,“你?你找到線索了?”
朱寅垂着眼簾,“孩兒不知道,也許知道一點。
”
莊縣丞似笑非笑的看着朱寅,點頭道:“你随老夫進來。
”
“是。
”朱寅亦步亦趨的跟着進去。
朱寅終于又回到縣衙公堂之前。
莊廷谏沒有直接問線索的事,而是問道:
“朱寅啊,你幾歲了?可有讀書?”
朱寅回答:“回贊府老爺,孩兒九歲。
三歲開蒙識字,已經讀書六年。
”
“哦?”莊廷谏點點頭,“難怪清氣靈動,年幼老成,原來已經開蒙六年,可謂早慧。
”
一般孩子五歲開蒙。
三歲就能開蒙,那必然聰明。
他膝下六女而無一男,見朱寅粉妝玉琢、聰明早慧,不禁有點羨慕,笑指身後的縣衙公堂,考較道:
“稚子既雲三歲開蒙,習書六載,想必讀過《千家詩》,那便以這公堂為題,詠一首五言如何啊?”
他這種考較,其實就是看看朱寅的成色,是不是真的早慧聰敏。
然後,再決定以什麼樣的态度,對待朱寅,以及朱寅提供的線索。
“是。
”朱寅叉手,“長者考較,萬不敢辭。
且容孩兒思索片刻。
”
“哈哈。
”多女無子的右丞笑了,“給你半刻鐘。
看看你是否有神童之姿。
”
朱寅根本沒有用半刻鐘,就開口吟道:
懸魚對獬豸,
坐北朝南開。
高堂懸明鏡,
清風過月台。
甘棠遺愛重,
蘇章二天裁。
暗室心自牧,
一壺冰玉白。
PS:五千字大章節,雖晚必到!晚安!漏看昨天被封章節的書友,還請回頭看看,不然劇情接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