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城市所有的醫療設備都在此刻自動校準,将冰冷的數據流譜寫成溫暖如春的G大調。
###續章:
基因測序儀發出完成的提示音時,林小滿正将最後一管腦脊液樣本放入低溫離心機。全息投影屏上,父親DNA鍊中某個異常甲基化區域正閃爍着紅光,形狀恰似肖邦《夜曲》中的裝飾音符号。
"這是表觀遺傳學的幽靈樂章。"顧魏的指尖在全息屏上劃出熒光軌迹,甲基化位點随着他的動作跳躍重組,"我們可能需要用CRISPR-Cas9編鐘系統來改寫這段旋律。"
林小滿的視線掠過他白大褂袖口——那裡别着枚銀杏葉形狀的納米注射貼片。三天前他們發現,父親體内殘存的癌細胞竟進化出音樂感知蛋白,會在聽到特定頻率時啟動自毀程序。
午夜時分的基因實驗室,低溫恒溫箱泛着幽藍的光。林小滿調試基因編鐘系統的雙手突然懸停——父親二十年前的備課筆記上,某篇《琵琶行》的批注筆迹竟與顧魏的醫囑字迹完美重合。泛黃紙頁間飄落的銀杏書簽,背面顯微字迹顯示着顧魏醫學院學号。
"你曾是我父親的代課學生?"她舉着紫外線燈的手微微顫抖,照出筆記空白處隐藏的樂譜。顧魏的解剖刀正懸在冷凍的腫瘤樣本上方,刀刃折射出的光譜在牆上投出《廣陵散》的音符。
"不止如此。"他劃開樣本的瞬間,癌組織斷面顯露出年輪狀結構,"這些癌細胞保留着三十年前的聲波記憶,就像黑膠唱片上的溝槽。"
當改良版《胡笳十八拍》通過血腦屏障時,ICU變成了交響樂池。顧魏戴着腦機接口站在中央指揮台,納米機器人在患者血管裡随旋律排列成量子計算機陣列。林小滿看着父親腦部PET-CT影像,葡萄糖代謝熱點正随着古琴泛音綻放成銀河。
"這是東漢文姬的醫學密碼。"顧魏的指揮棒劃過帶靜電的空氣,喚醒沉睡的溶瘤病毒,"她在塞外記錄的胡樂裡,藏着激活免疫細胞的原始頻率。"
監護儀突然響起不和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