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兩減一增

首頁
    義的、防禦性的傳球,要自己持球發動攻擊。

     曾經籃球場上,進攻中傳球、倒手非常多,而且傳球越多,越能體現一個球隊的團隊性。

     但随着球員身體素質增強,高大強壯的NBA球員讓球場空間越來越狹小。

     傳球越多,意味着失誤的幾率越大。

     一個失誤造成的傷害,甚至高過一個進球的收益。

     拉姆齊曾經非常鼓勵球員傳球,開拓者一直有着聯盟最好的陣地戰傳球體系,出色的高位中鋒策應體系。

     但是鮑比-貝爾曼的數據統計顯示,并不是傳球越多越好。

     因為NBA不統計傳球次數,所以他收集了很多比賽錄像進行抽樣統計。

     他和小斯波(他留在波特蘭讀大學)一道,用肉眼統計比賽回合中的傳球次數,并将這些傳球進行分類。

     哪些是進攻性傳球,能威脅到對手的防守,哪些是防禦性傳球,為了防止失誤,或者自己打不動了給隊友,哪些是無意義的倒手。

     這條要求就是減少防禦性傳球,杜絕無意義的倒手。

     球員們在場上要更有創造力,更加敢于發揮自己的進攻天賦,做到每個點都有威脅——開拓者的球員有這樣的才華。

     至于第三點增加三分,屬于聯盟的大勢所趨。

     三分不僅得分效率比兩分高,更重要的是可以拉開空間,給每個球員更多的發揮餘地。

     這三條,可以說每一條都和拉姆齊過去堅持的籃球原則相違背,也難怪他内心很痛苦。

     一個人,否定過去的自己,塑造新的自己,是非常困難的。

     這樣的否定、重生,一個人一輩子能經曆一次,就是蛻變和升華,如果要經曆兩次,反而會承受不住崩潰。

     在60-70年代,拉姆齊已經經曆過一次對自己的否定。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籃球場上的戰術體系又是另外一副面貌。

     大量的進攻從陣地的三角陣型發起,中鋒在内線背筐接球,然後自己背身攻擊,或者分球給外線,這樣反反複複。

     1972年,美國教育部頒發了一項重要法令,叫第九條法令修正案,該法令保護人們在接受聯邦财政援助的教育計劃或活動中免受性别歧視。

     這條旨在維護男女平等的法令,卻深刻改變了高中、大學的籃球戰術體系,進而改變了NBA,也影響了拉姆齊。

     因為性别平等的原則,所以公立高中和大學的籃球隊訓練時間不得不減半,因為你要空出一半時間給女孩,甭管她們是打籃球還是參與其它活動。

     這意味着籃球訓練時間減少,過去陣地戰的三角陣型進攻需要大量時間訓練、配合,尤其是内線,要懂很多戰術套路。

     訓練時間一少,這些套路沒時間練,球隊的進攻水平大幅下降。

     就在這時,鮑勃-奈特發明了“motionoffense”(移動進攻),這是一種所有球員都到外圍進行掩護,為空切球員創造投籃和上籃機會的體系。

     70年代這套體系席卷全美,不僅因為它高效、靈活,還因為它簡單易學,大量高中教練湧入鮑勃-奈特的訓練營,學習這套革命性的進攻方式。

     這套進攻進而影響了NBA,然後70年代的這批高中生到了80年代進入聯盟,很多在這套體系下學習、打球,80年代的球風就越來越快,快攻多,傳球多。

     傑克-拉姆齊在70年代也受到了影響,1967年進入聯盟的他,1977年在波特蘭開拓者完成了蛻變,達到了人生巅峰。

     但他沒想到,又一個10年過去,1987年,籃球世界又要改變了。

     他們似乎要回到那個打三角型戰術,以陣地進攻為主的60年代。

     這世界果然是個巨大的輪回機嗎? 拉姆齊已經不止一次發出這樣的疑問。

     不管怎麼樣,他已經決定這個賽季打完就不幹了。

     他可沒那個體力和精力再撐個15年20年,等下一波輪回到來。

     (本章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