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建奴入寇,不管如何,他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雖有青山關大捷,但是建奴入關劫掠多地,荼毒千裡,使得北直隸殘破不堪,這個責任他仍然要承擔。
南方動蕩熊文燦已經解決不了,而楊嗣昌也找不出一個可以取代熊文燦的人。
而且因為熊文燦的事情,所以楊嗣昌也不再放心再派人負責南方平叛之事。
現如今邊患暫緩,正是以退為進,暫時離開京師這混亂之地的最好時機。
南下督師,解決南方的流寇之亂之後再返京師。
到時候内亂除去,他在皇上心中的份量将會躍至到最高。
再平建奴之患,不說名垂青史,隻怕到時候後人将會拿他與張居正相比!
正是因為早已經是做好打算,所以早在初時,楊嗣昌便已經是開始制定南下平叛的章程,挑選南下平叛的軍将。
陳望早已經被楊嗣昌寫進了南下的名錄之中,楊嗣昌自然是對于陳望極為了解。
陳望從參軍之後的經曆他都看了一遍,甚至連遼東陳胡兩氏楊嗣昌都有所了解。
眼下崇祯問出關于陳望的問題,楊嗣昌自然是對答如流。
“那等到陳望娶妻之後,再诰封其夫人為正二品夫人。
”
楊嗣昌躬身垂首,和聲道。
“陳總兵忠誠體國,識得大體,皇上此番特進其為金吾将軍,又給诰封,允其蔭子,定能領會到皇上一片保全愛護之心。
”
拜将封侯,封妻蔭子是無數武臣的夢想。
明時策封官員之妻為诰命夫人,已經是極為榮耀之事,更不要說追贈其父母。
這樣賞賜下來,已經可以不算是薄賞了。
“封賞之事就按照這樣定下來吧。
”
崇祯點了點放在禦案之上的文書,然後将其向着右側移了移。
站在右側侍立着的王德化當即會意,上前取走了文書。
接下來的事情都是司禮監來處理,和内閣、兵部、吏部談論最後章程後,就到拟定诏書的時候。
“皇上聖明。
”
封賞定下,楊嗣昌心中也是輕松了許多。
不過崇祯并沒有結束談話,而是繼續說道。
“朕還有一件事有一些疑惑。
”
“皇上請問,臣一定知無不言。
”
聽到崇祯問話,楊嗣昌當即重新坐直了身軀,凝神靜聽。
“剛才朕聽聞你說十年,陳望任漢中鎮副總兵,又任漢中衛指揮使同知,朕記得陳望這漢中衛指揮使同知似乎還是實授,這似乎有些不合規矩。
”
身為總領一鎮的營将,一般來說衛軍的軍職都是署理,但是陳望卻是實授,而且還是在同一地方。
孫傳庭當初上報的時候,崇祯就感覺有些奇怪,不過孫傳庭當初離開京師的時候,向他提出要求一定的自主權,才能解決陝西的問題。
因此對于孫傳庭當時的請求,崇祯并沒有拒絕。
“此事我也知曉,當時也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
”
楊嗣昌沉吟了片刻,回答道。
“皇上應當還記得陳望初時以練兵有方顯名。
”
“朕記得。
”
崇祯點了點頭,洪承疇當初遞上來的奏疏他還留存着。
洪承疇對于陳望的評價頗高,稱其領兵操練行進,隊列作戰,皆如往昔之浙兵,盡得其形意。
也正是從當時開始,他才開始對陳望留了一個心。
世亂念忠臣,國危思良将。
若是朝中,有一名堪比戚繼光一般的良将,南寇北虜也不至于做大至此。
不過眼下看來,陳望骁勇善戰,身上似乎真有很多戚繼光的影子。
黑水峪之戰,若非是陳望及時察覺,循迹尾随,恐怕勝負難料,那高迎祥或許真能逃出生天。
這一次建奴入寇,陳望也是出力頗多,功為諸鎮之首。
或許陳望真的就是上天賜下給他的戚南塘!
“當時高迎祥伏誅,但是還有數十萬流寇雲集湖廣以北、漢中府周邊仍然危機重重。
”
楊嗣昌沉吟了片刻,似乎是在思索着什麼,而後才解釋道。
“陳望當時鎮守漢中府内,鎮下兵力卻不過隻有七八千之數,若是流寇大舉進攻,根本難以遮擋。
”
“恰逢孫大人整頓衛所,孫大人聽聞陳望練兵有術,因此請求實授陳望為漢中衛指揮同職,專事練兵以備流寇。
”
崇祯微微颔首,他回憶了一下,他記得好像自陳望鎮守漢中府後,流寇也确實沒有再威脅到漢中府的腹地很久。
後續的塘報,也有提到衛軍在守備之中立功的消息。
瑞王甚至還幾次派人上疏稱謝,言稱多年以來從未如此心安,甚至還送了不少的東西作為禮物。
孫傳庭這樣的安排雖然有些不合規矩,但是正如楊嗣昌之前所說,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
漢中府當時情況确實危急,孫傳庭這樣的安排很合理。
隻是孫傳庭的安排合理,崇祯的心中卻是還感覺有一根刺在喉中一般,頗為不适。
孫傳庭在陝西作為巡撫的時候,就做了不少不合規矩的事情,當時彈劾孫傳庭的奏疏極為繁多,都被崇祯壓了下來。
青山關大捷雖勝,但是孫傳庭此前擅自動用尚方劍,在朝廷還未定罪的時候斬殺了身為總兵的陳國威,這件卻是讓崇祯不能忘記,終究還是生出了芥蒂。
崇祯平複了下浮動心緒,不再去想孫傳庭的事情,現在他需要先處理南方的事情。
“南方的流寇之亂,還有多久才能平息?”
南方的流寇雖然大部分都已經是投降,但是仍然還有小股的流寇在四處流竄。
楊嗣昌心中微沉,有些事情雖然不想面對,但是終究還是需要面對,當下回答道。
“建奴入寇,各地軍兵皆北上勤王,流寇因此得到喘息,聲勢複振不少,再度壯大,臣暫時不敢妄言平息時限。
”
“不過對于如何解決南方流寇之亂,臣的心中确實已有腹稿。
”
崇祯眉頭舒展開了些許,楊嗣昌沒有言之鑿鑿的說出時限,他反而是對于楊嗣昌又信任了不少。
“那就依卿之策。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