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
院試的考試形式和內容與縣試府試差不多,隻不過要求要高。
不再滿足于縣試的文字通順即可。
正場依舊是兩道試四書文,一道帖詩。
有了縣試和府試的考試經驗,李珩合理地安排考試的時間,兩篇四書文給的時間長,帖詩時間次之。
中間依舊要留出用餐的時間。
六月暑熱,蚊蟲多。
喜娘特意為李珩做了驅蟲貼和消暑貼,李珩把它們貼在身上覺得渾身都清清涼涼的,很舒适。
第一道試四書題為,“得道多助。
”
此題出自《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即有道義的人得到廣泛的支持,而無道義的人則孤立無援。
強調道義的重要性。
此題不難理解,重在如何将這樣一個道理詳細且有力地論述出來。
李珩頓了頓筆,腦筋一轉。
破題為,“蓋道萬物之理也,天下之始自生。
”
引用朱聖人所言,加以自己的闡述,起筆強調道義的重要性。
而後又承題,孔聖人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君子之于道,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之仁,臣之忠……”
……
最後束股,“蓋言之,得道者,萬物之仰也……失道者,跋前踬後,舉步維艱……是故,君子喻于道……”
洋洋灑灑寫罷400字有餘。
第二道題,“中上,可以語上。
”
出自《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
簡單理解為,對于資質中等以上的學生可以教給他高深的學問,而資質中等以下的則不教。
這體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
對于資質偏下的學生應從基礎打起,循序漸進,而不是拔苗助長。
若是對于《論語》不熟悉,很大幾率容易一時間想不到這道題的出處。
李珩提筆破題,寫下,“教育國之根本,教育之道非一概而論……”
首先肯定教育的重要性,再言教育基于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
……
在考生的座位間逡巡的監試官,發現有一考生答題速度極快。
稍一瞟眼,又見他字跡工整,竟不自覺被這位考生吸引,在他的座位前後逡巡。
這種行為給了在這位監視官附近考試的學子以極大的壓力。
然李·泰山壓于頂而面不改色·珩,照舊寫着他的最後一道帖詩題,眼睛壓根不往周圍看。
可謂專注。
這讓監試官更加驚奇了。
後面終于有考生抗議了,那位監試官才從李珩這排離開。
監試官心裏暗自稱奇,這位考生,了得。
擱筆出考場,天色已暗。
李珩依舊在外頭等候其它四人,院試第一場考完,耗費精力實在大,隻後知後覺手腳無力,身子軟得很。
李珩掰了餅子,小口吃進嘴裏,人餓了,就是覺得吃什麽都香,幾下便把一大個餅子都吃掉。
慢慢恢複精力,人也抖索起來,在原地舒展着身子,揉按酸痛的筋骨。
“這人怎麽還這麽有精氣神?”一麻木出門的考生指着李珩,和另一考生小聲說。
“這種人,要麽是個高手,要麽就是個混子,沒用什麽腦子當然不累。
”同伴回。
“我瞧着也是,人看着不大,估計沒把院試放心上。
”
李混子混然不知兩人對他的議論,反而在為這些考生而擔憂。
看着一些考生出場時,直接癱軟在地,甚至有一些在考試途中昏過去。
他明白平時鍛煉的重要性。
沒有好的身體,這麽高強度的考試實在是承受不了,腦供血不足,又怎麽可以發揮出平時的實力。
“果然前世高三時,一天跑九圈不是白跑的。
”
李珩忽地想起曾經可怕的體育經歷。
一時不知道是怨恨為好,還是感謝為好。
……
六月院試終于結束那天晚上。
考生們已經在大小酒樓慶祝,或是埋在炕頭睡個七天八夜,反正李大寶是這麽打算的。
相反。
閱卷官的任務卻依舊緊迫,夜深人靜,考場內屋,依舊亮着數豆燈火。
光影幢幢。
參考院試之人多地駭人,大堆卷子堆砌成山。
簡直是□□!
閱卷官需要于中擇選出優秀的考卷,這就好比是沙裏淘金。
即使是最耀眼的金子在一堆暗黃的沙子中要被發現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張學正,快過來看!”楊閱卷官興奮地握着自己手中的卷子,說。
“怎麽?是淘到寶貝了!”
張學正閱卷半天,總覺得自己手中的卷子平庸而沒有突出的。
越發覺得這一次的考生質量之差。
這下聽楊閱卷官一說,整個人精神起來,湊過去看。
“你莫是騙我,我可不原諒你。
”
眼睛乍地眯起,忽又瞳孔睜大,嘴唇一啓一阖:“人才,人才!老楊,今兒真給你淘出寶貝來了!這文,需得拔得今年院試的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