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1章 這次輪到三弟和興霸建功立業了

首頁
    劉備下定決心,打算以支援劉璋的方式,來制衡曹操對蜀地的侵襲。

     也正好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讓自己的軍事實力滲透入蜀,又能抓住援護盟友的大義名分,名實雙收,“既要又要還要”。

     敲定了路線方向,後續當然還有很多繁瑣的工作。

     畢竟,為了确保名實雙收,劉備就得外交先行,就得等。

    一定要劉璋主動邀請他,至少也得是劉璋同意他入川。

    如果不跟劉璋交涉,直接派兵,那張名聲牌可就白白浪費掉了。

     而蜀道艱難,哪怕劉備立刻派人出使,日夜兼程,往返也能也得三個月之後了。

    鬼知道這三個月裡,曹操能繼續推進多遠、會不會造成蜀中的局面惡化? 想到這一點,劉備便當機立斷,跟諸葛亮、龐統緊急商議道:“孔明、士元,蜀道險遠,就算子喬在蜀中,為我們奔走,等他往返一趟,可能也要數月時間。

     如果劉季玉不派子喬來,還要我們去請,那就更慢了。

    我欲重新遷移車騎将軍幕府回武昌,以便更快與劉季玉聯絡,你們以為如何?” 龐統是個講究實用的,聞言立刻更為激進地勸道:“既然要争取時間,去武昌還不如直接去長沙郡,嗯,長沙縣太遠了,還得深入洞庭湖深入湘江,走冤枉路,不如就移駐巴丘(嶽陽)。

    ” 諸葛亮卻比龐統更注重名正言順,想了想後,委婉折衷地說:“幕府還是不要輕易移動了,主公在武昌,本就有武昌侯府,打着臨時巡視的名頭,回一趟武昌即可。

     等到了武昌,再臨時決定要順便巡視荊南各郡領地,也是順理成章,還能随機應變。

    ” 劉備一想也有道理,遷移幕府事情太大,太正式,容易勞民傷财。

    既然如此,還是繼續把幕府留在合肥,自己隻帶一部分軍隊西進,到離荊益邊境近一些的地方等待。

     劉備便拍闆道:“暫時巡遊離開合肥,别的倒是沒什麼,隻是後續要跟子瑜聯絡,也變得更費力了。

    此間決策,隻能仰賴你們了,沒法再事事跟子瑜商議。

    麾下諸将,帶哪些人随軍西進比較好?” 諸葛亮和龐統緊急商議了一下,最後得出的結論也比較相似: 為了兼顧調動部隊的戰力、原本跟曹軍相持的各條防線的防禦力,以及人事調動的便捷性,最好就是把“合肥戰區”周邊的部隊,調走大半,跟随劉備直接去荊南。

     同時,從徐、揚方向抽調部隊回來填補合肥淮南防區的兵力。

     為此,諸葛亮還跟劉備解釋了這麼調度的理由:“主公,眼下合肥周邊的部隊可以立刻調動,通知起來也快,還不用額外整頓,下令了就能開拔。

     而且淮南諸将這兩年都在主公身邊,兵将相知,如臂使指。

    故而,可選汝南、淮南、廬江三郡駐軍,抽取半數以上,跟随主公南下西進。

     然後從廣陵郡、吳會等地,臨時抽調一些後方部隊,緊急填充淮南防線。

    後續再委托雲長臨時兼管節制淮南諸将,統籌東線防務。

    雲長也可從徐州調動叔至(陳到)、仲達(高順)等将,分别防守汝南和壽春。

    ” 劉備立刻批準了這個調度安排。

    當日就傳令,讓駐守壽春的甘甯,馬上整頓本地的部隊,跟随劉備南下。

     同時,也派人去旁邊的汝南傳令,讓魏延也帶一部分駐軍開拔,先去武昌集結。

    考慮到魏延的防區更靠西,就不用先來合肥集合了,讓他直接從汝南往南翻越桐柏山信陽谷道,陸路前往武昌等候。

     因為山區道路條件差,攜帶糧草辎重不易,魏延的部隊也不用攜帶太重的東西。

    就随身帶十日行糧,到武昌後自會有人給他續上補給。

     反正是本土作戰,内線行軍,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路難走一些也就無所謂了。

     下達完這些命令,劉備本人也沒敢再多耽擱,就直接在合肥登船,順淝水、巢湖、濡須水而下,轉入長江後逆流去武昌。

     還有其他未決之事,這一路上行軍途中,還能慢慢處置,眼下搶時間最要緊。

     未來如果能順利入川,劉備軍的主要戰力,就要靠張飛、甘甯、魏延等人提供了。

     這一世,劉備陣營的大将雖多,但占的地盤也更為廣大了,尤其是東邊沿海一線,從南到北都是劉備的,防線壓力很大。

     東線中段全靠關羽撐着,劉備走後整條淮南防線加徐州防區,什麼軍務大事都得關羽拍闆,任務已經非常繁重。

     趙雲去了北方,要負責統籌幽冀防務,太史慈要幫傀儡袁譚守青州。

     遼東戰事結束後,将來最多把周瑜解放出來,讓趙雲把冀州的渤海郡防務全盤接管,讓周瑜回南方,調到關羽手下,分管淮河防線的某些區段。

     因為北方未來已經沒有水戰的環境和機會了,周瑜留在北方也未必有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淮河防線好歹還算是最适合水軍發揮的,甘甯走了,補上周瑜,也算是剛剛好。

     本時空劉備陣營早期五虎将,關羽趙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