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6章 如龍添翼

首頁
    諸葛瑾視察完漁陽邊市的最新建設情況,也聽取了田豫、田疇對草原諸部響應情況的彙報後。

     一個假道伐虢的方案,也就熟極而流地在他腦中成型了。

     此後半個月,幽州軍高層自然是全速運轉起來, 一邊秣馬厲兵,一邊制造借口、搜集證據,以掩飾己方即将動兵的真正目的。

     當然,這些工作分工都是很明确的,有條有理,絕不會出現紊亂。

     找罪證和放煙霧彈的事情,諸葛瑾自會親自操刀,不用旁人過問,以确保最高的保密級别和最佳的突然性。

     秣馬厲兵臨陣磨槍的事兒,自然是趙雲親自操心。

    而且趙雲的備戰工作,也不是從九月份才開始的,而是早在七月份、諸葛瑾剛到幽州後不久,就已經開始部署了。

     八月初趙雲就已經開始練兵、适應一些新裝備,如今到九月底十月初,部隊已經調整到了最佳狀态。

     而諸葛瑾為趙雲準備的這件新裝備,說穿了也不稀奇,其實就是雙側馬镫。

     雙側馬镫這種東西,諸位看官應該都不陌生,後世曆史研究有明證的,口口聲聲都說雙側金屬馬镫的實物遺迹,最早在南北朝時的北魏出現。

     不過諸葛瑾倒是沒跟其他穿越者那樣自視甚高,覺得自己能拿出雙側馬镫,就有什麼逆天的效果了。

    他這人還是比較謹慎的,來到這個世界這麼多年了,他一直有暗中觀察、考察各方諸侯的騎兵裝備情況。

     根據諸葛瑾的觀察,如今這個時代,雙側馬镫的雛形其實已經有年頭了。

    至少在董卓之亂後的諸侯混戰中,各方都在戰争對抗中自然而然改良裝備,至今也有十幾年了。

     隻不過,這個時代的原始雙側馬镫,還是兩邊各一個麻繩圈套在腳上,踩不穩,也沒有全面普及,隻是一些馬術不好的士兵,自行改裝的,好讓自己在馬背上控馬稍微穩一點。

     而這種原始的東西,也不是很安全,算是風險和收益正等。

    雖然騎射時更穩了,更能解放雙手,但要是一個踩空,腳套進繩圈裡,人又從馬背上仰面倒下,那極有可能被奔馬拖死。

     除了麻繩圈做的簡易雙側馬镫外,諸葛瑾也不敢保證世界上存不存在木質踏闆的雙側馬镫—— 畢竟要證明一個東西存在,那是很容易的,拿到實物證據就行了。

    而要證明一個東西不存在,那就很難,不能靠枚舉法。

    他沒找到說不定隻是他見識少呢。

     後世沒有木質和麻繩雙側馬镫的文物,或許隻是這些材料更易腐朽,存不了一兩千年。

    但任何古代器具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不太會憑空冒出來。

     所以諸葛瑾此番弄出來的新馬镫,他也沒敢托大,覺得真能起到什麼逆轉乾坤的效果,隻能說是錦上添花了。

     因為是第一年嘗試做,諸葛瑾沒有選擇用鐵打,而是先讓人用木闆削了幾千副,給趙雲的部隊先試驗性地裝備磨合。

     這樣一來是便于保密和後續疊代,萬一戰場上有個别遺落洩露,将來自己也好再拿出升級版,繼續多保持一段時間的技術優勢。

     畢竟一線士兵的個人裝備,到了戰場上難免會因為傷亡而丢失,對于敵人将來仿制的提防,絕對不能松懈,能多保密一段時間就多保密一段時間。

     二來麼,先用木頭削幾批,也是為了不用開模鑄造,可以多造幾種形狀,讓士兵們實戰使用幾個月後,反饋具體哪種造型最合腳效果最好,來年再用金屬材質大批量量産。

     畢竟諸葛瑾前世隻是知道有金屬馬镫這麼個玩意兒,但他自己前世幾乎沒騎過馬,也沒怎麼接觸實物。

    萬一初次設計有問題,直接想當然搞成兩個“自行車踏闆”那樣的東西,最後發現效果不好,那不是浪費麼。

     還不如多弄幾個原型小批量實戰測試搜集數據。

    這種工程學思路,同樣是漢朝其他人不可能具備的。

     最後,也是出于同樣的保密考慮,諸葛瑾今年并沒有選擇立刻同時推出硬質高橋馬鞍,決定一步步來,先上雙側馬镫,高橋馬鞍則再緩一兩年,等将來再次跟曹軍全面開戰時再投入。

     畢竟任何一件純拼創意、卻沒什麼工藝難度的裝備,一投入戰場就有洩密可能,技術優勢可能也就保持個一兩年,敵人吃了大虧就會有樣學樣。

     此前劉備陣營沒有掌握北方産馬地,拿出雙側馬镫和高橋馬鞍後,自己沒有大規模的騎兵,反而強化了敵人。

    今年掌握了一半多的幽州,才算是稍稍扭轉了這個問題。

     而諸葛瑾經過缜密評估,認為雙側馬镫對騎射的提升更明顯,高橋馬鞍則是對騎兵沖刺的提升更明顯,于是他就優先上了馬镫——衆所周知,漢朝北邊三州的騎兵,越往東越擅騎射,越往西越擅沖刺。

     高橋馬鞍對騎兵控馬穩定性的提升不如雙側馬镫,但對于騎兵對抗沖刺時反作用力的效果,卻勝于雙側馬镫,所以一個偏騎射加成一個偏近戰加成。

     既然如此,優先推出哪一項裝備,當然要因地制宜,跟己方掌握的産馬地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 諸葛瑾讓人制造的木質馬镫,從七月份開始生産,八月份就已經裝備給了趙雲的騎兵。

     反正木頭切割的東西,造起來很快,一共造了七八千付,夠趙雲此番參戰的騎兵部隊使用就夠了。

     諸葛瑾在造的時候還留了個心眼,沒有讓大部分切削木材的木匠知道他們造的是什麼東西,隻是讓他們按照各種要求的形狀把木頭造出來,并且鑽孔就行。

     最後的組裝工作、給木闆穿上麻繩和鞍具相連,這些都有另外的人完成,都是諸葛家和糜竺家的家丁,保密級更高。

    因為隻是組裝和縫繩,沒什麼手藝難度,外行人也能做。

     如此一來,考慮到今年的作戰對象是烏桓速仆延部和遼東公孫度,有草原的阻隔,就算戰鬥中有個别戰馬被公孫度的士兵繳獲,等公孫度覆滅後,也就沒有洩密風險了,不至于把真相流傳到曹操那邊去。

     諸葛瑾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才在今年這一戰開始試水雙側馬镫的。

     趙雲得到這種新裝備,在最初幾次試用後,立刻大喜過望,意識到了這種裝備的潛力。

     尤其趙雲也是擅長騎射的将領,他非常清楚,這副木質的雙側馬镫,對于他控馬射箭的穩定性有多大的幫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