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章 被群狼環伺的諸葛家

首頁
    雖然對大哥如此厚的家書深感詫異,但諸葛亮還是保持了禮貌,先繼續陪信使聊天,沒有直接拆看。

     他還讓三弟煮了蔥姜茶湯待客,并讓家裡僅有的侍童燒火,還請兩個姐姐幫忙準備肉食。

     諸葛家如今還有兩個姐妹未嫁,平素不見外客,隻在後宅操持家務。

     唐光頗感不安,連忙表示不必招待,他隻是個送信的:“先生,不如先看家書吧,子瑜先生交代我不許拆看,其中定有要緊的話。

    ” 諸葛亮當然早就注意到卷軸上都有火漆封印,但他并不以為意:“沒關系,有些事情看家書也無從得知,還是問你比較好——且說說,大哥究竟用何計擊退袁術、奪下廣陵的。

    ” 對方被他笃定的語氣弄得有些局促:“先生何以斷定家書裡就沒寫這些呢?說不定你一看就知道了,我嘴笨說不清。

    ” “不可能。

    ”諸葛亮一口否認,“大哥素來謙虛律己,從不說自吹自擂之語,所以隻能問旁觀者——不然賭一賭?” 唐光雖不知卷軸寫了什麼,但看諸葛亮那笃定的表情,他便不敢賭。

    于是一五一十把淮陰和廣陵之戰大緻說了,還說了發明流刺網捕魚、解決軍糧問題等功績。

     諸葛亮聽得很認真。

     聽到大哥勸劉備封鎖消息、不要在剛得知下邳丢失時急于決戰,他也不由歎賞點評: “正該如此,兵法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敵人以為你軍心瓦解時,你即便偷襲劫營得手,敵人也會殊死一搏。

    隻有熬下去,以疑敵心、待敵驕惰。

    不過關鍵還在封鎖消息,否則都是白搭,看來鎮東将軍治軍不錯。

    ” 而聽到偷襲廣陵時,諸葛亮眉頭微皺: “到底還是行險了些,準備不夠充分——大哥離開淮陰時,應該沒想過要偷城吧?多半是半路上殲滅了雷薄,才臨時起意,否則為何不在最初分兵時便預做準備?” 可惜諸葛瑾并不在這裡,如果他能親耳聽到這番話,一定會覺得心虛: 沒錯,當初諸葛瑾剛被張飛護送突圍時,還真沒想過要靠張飛這點奇兵反偷廣陵。

    到了海西縣後,因為糜芳告知了一個新的噩耗:孔北海剛剛被滅,大軍軍糧無法及時買到了。

     諸葛瑾看到劉備又被逼入了一個新的絕境,這才幫着張飛死馬當活馬醫,又支了幾個險招。

     諸葛亮基本猜中了大哥的心路曆程,唯獨隻猜錯了一點——諸葛瑾一開始沒想那麼遠,并不是他沒能力,而是因為他剛穿越過來時,還很慫,隻想走一步看一步、明哲保身。

     一言以蔽之:諸葛亮低估了大哥的遠見,但高估了大哥的膽量,一個正偏差一個負偏差,最終結論倒是差不離。

     唐光聽了諸葛亮的點評,驚訝地暗忖:“子瑜先生曾言其弟之才十倍于他,如今看來,二公子果然非凡,僅僅幾句話,便揣摩出了兄長的用兵得失,也不知對不對……” 他缺乏判斷力,也沒法跟諸葛亮深聊,隻好表示:子瑜先生請你這幾日看完家書後,按要求回個信,他好帶走。

     諸葛亮該了解的也都了解了,這才沒纏着對方。

     用過晚飯之後,便讓諸葛均另外安排地方歇息。

     …… 支開信使後,諸葛亮總算拿出小刀,揭開卷軸上的封印。

     他注意到,每一封印上都寫着數字,顯然是代表閱讀順序,他便從第一卷開始讀起。

     第一卷隻是正常的家書,說了這兩年大哥和母親、舅舅的情況,讓他别擔心,都是些家常話。

     信裡果然沒有任何邀功和自吹自擂,但有一些訴苦,還提到“世道艱難,為兄這兩年被迫應付,左支右绌,但也長進頗多。

    夙興夜寐,偶爾殚精竭慮,夢中也多有所得”。

     諸葛亮覺得這文筆不像大哥,大哥極少訴苦。

     就算訴苦,往往也隻是謙虛的鋪墊,是為了表示“今天的成績完全是僥幸”。

     但這字裡行間,也看不出絲毫僥幸,反而透出一股“我立功都是我應得的”。

     難道真是這兩年吃了太多苦、成長了太多,所以變得自信、變得“舍我其誰”起來? 或許人都會被環境的逼迫所改變吧。

     家書最後,大哥還關照自己要寫回信,而且回信裡必須包含以下幾部分内容: 這兩年在荊州,學習進步如何了,至今為止讀過哪些書,要把名單全部列給大哥。

     然後,還要寫出這幾年在荊州結交了哪些朋友、認識了哪些人脈,還有家中二妹是否有被人聘娶的意向,都得一一詳述。

     最後,還說剩下那些卷軸,多是這幾年處理世務的心得體會,以及遊學四方尋訪到的古籍雜學、又自行整理成稿,希望他好生習學,莫負光陰。

     …… 諸葛亮合上家書想了想,決定先把回信寫了,再慢慢習學大哥給的那堆材料。

     畢竟學習要很久,他也不好讓信使一直候着,對方明天就要帶着回信先走了。

     他先彙報了一下自己這兩年在荊州的學習進度。

     諸葛亮自小聰慧,這一點大哥是早就知道的。

    兩年前分開時,十四歲的諸葛亮讀書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