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潮水峰值已過,諸葛瑾忙讓人下了流刺網,還叮囑了幾句技術細節:
比如,這次要撈的是退潮魚,所以裂竹形成的紮魚倒刺,要朝向北面,也是邗溝上遊的方向。
劉備孫乾在旁看熱鬧,衆人忙活了整整一個時辰,才把網都布置好。
一些浮筒不穩的,還要重新撈起來加碼配重,确保不會沖走。
做完這些,天色已經黑了。
但諸葛瑾并不急着收網,還吩咐人在岸邊點起火把照明。
劉備有些不耐煩,忍不住問:“平時也要這樣等着?”
“那倒不用,現在不是實驗麼,要随時應對意外,及時調整。
以後磨合好了,就每天漲退潮下兩次網即可。
”
諸葛瑾一邊解釋,一邊看着水手、護衛們操作。
結果有幾個水手偷懶誤操作,他立刻訓斥整改:“說過多少次了!撈漲潮魚要在上遊點火把,撈退潮魚要在下遊點火把!你們在這兒點什麼火?”
被訓斥的水手們頗為慚愧,連忙告罪:“我等見先生與主公站立于此,想幫着照亮……”
劉備連忙擺手,示意:“不必如此,既然先生有交代,就一切聽先生的。
我們去下遊一些的地方觀望吧。
”
劉備要求無條件完全執行諸葛瑾的吩咐,火把不能挪,那就人過去好了。
看劉備居然不問理由,諸葛瑾反而有些失落,剛才他其實已經準備好解釋科學原理了。
一行人往下遊走了百十步,還是諸葛瑾先沒沉住氣,主動反問:“将軍就不好奇,我為什麼不讓在上遊岸邊設火把?”
劉備:“先生所慮,必然有道理,我輩不懂,那就全聽先生的,肯定不會錯。
先生若覺得這道理淺顯,我等外行也聽得懂,先生自然會說。
”
諸葛瑾不由被逗樂了,歎道:“佩服,佩服,将軍君子不器,用人不疑,過于魏文侯矣。
其實,黑夜之中,魚也有趨光性,和飛蛾撲火類似。
把火把點在設網處偏下遊,也好引誘更多魚從此洄遊。
”
……
大家閑談科普、吹牛打屁之間,終于等到深夜潮水相對低谷的位置。
諸葛瑾看竹罾上的空竹浮筒都快立不住了,便吩咐起網。
一種水手、漁夫在劉備孫乾期待的目光中,把兜着無數大小魚鮮的竹罾一張張弄上岸,過程很是小心,唯恐弄掉了魚。
對于個别收獲特别多的,整網拉不動,水手們還得跳下水,把挂在竹刺上的大魚先取下來,丢進魚護。
劉備看着這個收獲的數量,表情從凝重變為欣慰,最後轉為驚詫。
“竟能得這麼多?而且還多是海鲈魚!連松江鲈都有?”
劉備和孫乾都是識貨的,僅僅翻看了前幾網的收獲,就發現海鲈魚的比例非常高。
《三國演義》原文裡就有一個“左慈擲杯戲曹操”的橋段,說曹操想吃松江鲈魚,讓左慈變出來。
然後曹操又說這是普通鲈魚、是左慈提前藏的障眼法。
最後左慈以“世人皆知,天下鲈皆二鰓,唯松江鲈四鰓”反駁,而他變出來的魚果然是四鰓,以證明其幻術強大。
這固然是小說家言,但這也可以看出,在漢朝鹹水鲈魚是很珍貴的。
(注:範晔《後漢書.左慈傳》裡也有提到“曹操宴客稱:“今日高會,珍馐略備,所少松江鲈魚耳。
”,但《後漢書》是正史,沒有關于左慈變魔術的詳細描寫)
而如今廣陵潮沖來的魚,大多是江海洄遊的,自然也有大量的海鲈魚。
劉備、孫乾看在眼中,不由目露豔羨之色。
尤其這些都是自然生長的,原先也少有人捕撈,所以能長到很大。
不比後世的養殖業為了利潤效率,最多養到兩斤就賣了。
劉備拿起一條大約七八斤重的超大海鲈魚,仔細觀察,啧啧稱奇:
“我吃魚三十年,沒見過能撈到這麼多鲈魚的,尋常産鲈之地的漁夫,收獲中最多也就兩成鲈魚,子瑜,你如何做到一半多都是鲈魚的?”
諸葛瑾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時也無法回答。
以他的經驗,鲈魚并不是什麼珍稀品種,
前世菜場裡普遍也就賣十塊錢一斤,而且老闆娘們為了多賺錢、還經常貶低鲈魚、推銷筍殼魚:
鲈魚是沉底栖息的魚,土腥味重,重金屬污染易富集,油膩……
回想到這兒,諸葛瑾才豁然開朗,便解惑道:“我知道了,常人捕魚之法,多用浮抛網、捕淺浮之魚。
我今日之法,卻是刮河底,鲈魚喜沉底,自然就多了……”
他本想順口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