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八月十八廣陵潮

首頁
    後世之人皆知: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天下聞名。

     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先秦至現代,因為地轉偏向力和河口泥沙沖積延伸的原因,東海沿岸的大潮發生地,一直是有緩慢南移的。

     先秦兩漢,潮盛于廣陵(揚州)。

     魏晉六朝,盛于吳郡(蘇州)。

     唐宋之後,盛于錢塘(杭州)。

     如今諸葛瑾生活的這個時代,東海上最大的潮汐發生地,恰恰就在這座廣陵城。

     西漢文景時的漢賦大家、廣陵人枚乘,便有賦贊廣陵潮:“春秋朔望,辄有大濤,聲勢駭壯,至江北,激赤岸,尤為迅猛。

    ” 這個枚乘的賦文之名,在當時也是非常響亮的,與賈誼、司馬相如并稱。

     至于其後世知名度低于賈誼、司馬相如,主要因為他是廣陵人,漢初屬吳國地界,侍奉過吳王劉濞。

    而劉濞後來發動了七國之亂。

     劉備入徐州兩年不到,原先還真沒來過廣陵城,也沒見過廣陵潮。

     今日剛好趕上了八月十八的全年最大潮日,也就跟諸葛瑾一起,在邗溝江口一觀天下盛況。

     順便等退潮後,再看看諸葛瑾放下的最新改良版流刺網、究竟能抓到多少魚。

     不亦快哉。

     不過,等待潮水的時間太無聊,劉備也就繼續跟諸葛瑾讨教這流刺網的改進曆程。

     諸葛瑾也閑來無事,就慢慢講解。

     他先拿過第一張竹制流刺網給劉備看,劉備一個外行人,乍一看沒看出端倪, 然後又跟第二版對照了一下,才發現第一版的竹片是寬的一面與網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布的,而第二版就把竹片縱列起來,側面迎着水流來去的方向。

     這個原理很好看懂,劉備自己就理解了。

     顯然第一版肯定是放到水下後、被水沖刷時阻力太大,迎水面積太寬,容易被沖走。

    第二版把薄薄的側面對着水流,能分開水勢,就穩很多。

     然後劉備又看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底部加了穿孔挂麻繩、綁上大石頭,進一步防止被沖走。

     但第三版顯然還是不夠好,諸葛瑾說,他做過試驗後發現,雖然底部綁石頭不會沖走,但還是會沖歪斜,不再正面迎着水流,阻擋魚、刺魚的橫截面積也就變小了很多。

     于是最後的第四版,他還在竹罾的頂部額外加了一根完整不漏水的空竹子,把空心竹筒當成浮标來用,确保潮水沖過後,浮力的作用把這一頭始終往上扯。

     如此中間一張網,頂上一個浮标,底下一個大石頭,才算是上下方位徹底穩固,哪怕沖歪了,隻要有浮力還能自動回正。

     諸葛瑾此前其實也不知道流刺網具體怎麼造,隻知道個思路概念。

     但誰讓他邏輯思維比較強,空間幾何想象推演厲害,前前後後十來天,多做幾次試驗就鼓搗出來了。

     劉備原本已經覺得最終成品就很逆天了,現在看了諸葛瑾的“研發過程”,那麼多中間疊代版本,他才徹底相信:諸葛瑾的思考方式遠比成果本身更逆天。

     他絕不是靠什麼靈光一閃、或者是從别處看來的。

     人家是實打實的腦子好使,見微知著,遇到問題能立刻着手攻堅解決。

     “小小一個竹罾,居然短短幾天之内,造出了第四代,每一代稍稍改良一點,才智之敏捷,實乃古今罕有。

    ” 劉備感慨之際,遠處雷震滾滾,他驚詫擡頭望天,卻見天氣雖陰,但并無雷雨。

     旋即才在侍從的解說下,得知這不是雷聲,而是潮水聲。

     劉備也心中一凜,如迅雷風烈必變,端坐肅容,準備瞻仰天下奇觀。

     諸葛瞻倒是并不感到稀奇,他前世在省城讀大學、工作時,大潮看得多了。

     但旁人的肅然表現,也感染可他,于是也擺出了幾分對大自然的敬畏。

     很快,遠處潮水如一線,從海陵方向逆流滾滾而上,竟把滔滔長江的天然奔流都頂了回來。

     尤其當本身的江濤波峰與逆潮相撞時,形成了波峰疊加的激波,能瞬間沖天而起,随後又倏然消散,看得一群内陸來的外地人驚歎不已。

     劉備不讀詩賦,此刻唯有内心卧槽, 而孫乾算是衆人中讀詩賦最多的,情不自禁把枚乘的《廣陵潮賦》和本朝(東漢)王充的賦文,挑了幾段背誦一下。

     劉備聽了,不由撇撇嘴:“古人之賦,有何可詠?公佑有雅興,可自作一賦。

    ” 孫乾連忙賠笑:“在下才疏學淺,枚公大作珠玉在前,寫出來也實在丢人。

    ” 劉備就有些不服了:“那枚公文賦,能有子瑜厲害麼?” 旁邊的諸葛瑾萬萬沒想到這都能引火燒身,連忙暗示:首先,我并沒有招惹任何人…… 劉備卻說:“我素知才智卓絕之人,一通百通。

    辭賦乃是小道,或許子瑜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