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然而後面的話讓他呆滞,安史之亂,天文探測落後外國被人欺負,他差點呼吸不上來,自己難道真是一個罪人嗎?
開元年間。
李隆基聽到一行的名字有些急切地抓着張九齡的胳膊,“張愛卿,是一行大事,朕該怎麽辦?!”
張九齡看着慌亂的陛下,沉着聲音,“陛下,安史之亂還未發生,我們應繼續聽天幕講,知道是誰禍亂大唐之後将其處死,以安百姓之心。
”
或許是張九齡的聲音太過沉穩,讓李隆基鎮定下來,恢複了以往的英明神武,是了,張九齡說得對。
他回想這剛剛天幕的話,心仍舊顫抖不止,讓大唐滅亡、阻礙國家發展的罪名他擔當不起。
天寶年間。
李隆基被說的面紅耳赤,氣的踹翻了面前的案闆,“真是氣死朕了!”
之前說希望他早點死,現在又把大唐覆滅的、國家難以發展的罪責全都安到他身上,真是氣死了!
一旁的楊玉環輕聲安撫他,然而心中恐懼不止,此時的李隆基真的像天幕所說完全不是明君,難道大唐真的沒了嗎?安史之亂又指的是誰?
朱元璋,“比外族早了一千年?!”天文探測又是什麽,聽起來好像很重要?!
既然各個課程都已經有人開始學了,好像也不差這一種!
康熙也很震驚,比外國早了一千年,這一千年是什麽概念,他不能再懂了,如果他們清朝的東西比外國的東西都先進,外國人還敢入侵大清嗎?
【因為府兵制被均田制破壞,在李隆基在位時期,逃兵現象頻頻發生,軍隊戰鬥力很低,和唐朝之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對于兵制進行改革、建立雇傭兵、擴充軍隊、增強訓練。
當然隻有士兵不行,李隆基對軍備、軍糧也進行補給,這使得軍隊戰鬥力逐漸穩定,将之前失去的領土全都收複回來,在西域地區的威望逐漸恢複,絲綢之路得以重啓。
】
【然而接下來設置的節度使為唐朝埋下隐患,李隆基時期設立十大節度使,大家看下圖。
】
天幕放出地圖,上面的平盧、安西四鎮等四方都被标注上了。
【節度使有的甚至統四鎮,并享有軍、民、財三大權力,外權過重,甚至和之前的諸侯國可以相提并論,導緻動亂發生似乎也不奇怪。
】
嬴政恍然大悟,原來又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李隆基晚年昏庸,滅國也隻是一瞬間的事情。
劉徹皺眉,“為什麽要給他們這麽大的權力?這不是在給他們造反的資本嗎?”真想不通。
李世民也明白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他知道李隆基是要節度使鎮守邊疆,可又給兵、又給錢的,大量兵力分出去了,長安誰來守?
武則天看着天幕放出的地圖,沒有說一個字,但眼神卻帶着重重壓力直射李隆基的臉,讓李隆基來不及閃躲,他穩住心神,心中卻大罵未來的自己,這樣不是平白讓這些節度使有了叛亂的根基嗎?
萬一十個節度使聯合起來,李隆基能想象到那個場景,越發覺得以後的自己怎麽會如此糊塗?
開元年間。
李隆基面色大變,節度使這個政策已經實施了,是那群人中有人發動叛亂嗎?
是誰?!
他的腦海中出現了節度使的人名,可是仍然是一頭霧水,因為并沒有姓安的,也沒有姓史的,他的神情迷茫起來,究竟是誰敢叛亂大唐?
張九齡也同樣是想不明白,但是他卻讓一旁的宮人仔仔細細把天幕的話記下來,“陛下,莫要心急,節度使的事情我們此後必須要改。
”
趁着現在還沒出亂子,先下手為強。
李隆基也打起精神同張九齡商量,隻是他的腦海裏卻仍然出現天幕說的安史之亂,究竟是誰?
天寶年間。
李隆基怔怔看着,節度使正是他設置的職位,為了讓這群人鎮守邊疆,到頭來卻是這群人叛亂大唐嗎?
楊玉環也變了臉,她知道她的養子安祿山就是其中一個節度使,并且統管三鎮,不會真的是他吧?
此時,恰好安祿山從殿外進來,眼睛紅腫,“阿耶、阿娘!”
同樣一起進來的還有李林甫,“陛下,安節度使來看您了。
”
高力士見李隆基未曾露出笑臉,上前勸說,好一會,李隆基的表情才恢複,“你們來了。
”
李林甫和安祿山如釋重負,兩人又在李隆基面前說盡好話,李隆基一掃之前的惶恐不安,哈哈大笑起來。
朱元璋笑李隆基,“将權力都給了外人,還給的是外邦,不動亂才怪。
”
他就準備等幾個兒子長大之後,讓他們去鎮守邊疆保護大明,這可比李隆基的好多了吧?他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