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笑
————
·塔風(作)
————
想要寫作這本書的想法成型于一次講座之後,當時我正在智思城的天平塔擔任講席,那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關于什麼讓人類(智人)發笑——包括他們突然大笑(或聲稱自己如此)的方式,場合和原因,我與我親愛的同事們談論得興高采烈。
我希望本書能夠為諸位捕捉到一些我在那時感受到的樂趣。
《人類之笑》一方面和當時我做的講座内容十分貼近,但在另一方面兩者卻是差異極大的。
在講座中,題目得以被分散地決定。
每一次講座都以人類之笑的某些特定方面為主題——比如統治者或獨裁者在集體活動時所開的玩笑和禮儀性笑容;人類知識分子對于他們在被呵癢(一種接觸性刺激)時為何發笑的學術性思考,雖然這偶爾會顯得天真而愚蠢。
我試着将對于理論和方法的探讨穿插到這些案例研究中,甚至會在夜深時轉移陣地,到天平塔周邊舒适的休息處或餐廳裡和學生們接着讨論。
很顯然,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以我的講座内容為基礎的。
不過,那些在休息處和餐廳(進食所)與我那些忠實的學徒朋友們所碰撞出來的思想火花,則被撰寫成了一系列新的章節,即第一部分。
在這本書裡,擺在我面前的是任何關于笑的曆史都擺脫不了的幾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人類的——純粹人類的笑史中尤為顯著。
我們真的能搞清楚過去的、純正人類的笑的方式和理由嗎?我們幾乎都沒辦法解釋自己到底為什麼笑,或幹脆沒有這樣一種奇特的機能。
這一點究竟有沒有影響?“人類的”(不同于,比方說“精靈的”“杜蘭德的”)笑真的存在嗎?我想這些存在性的問題可能比描述現實和經驗的話題更惱人不少,但畢竟它們不可或缺。
因此,我建議大部分讀者從第一部分看起,在被那些可能、假設和辯論弄昏了頭腦後接着看第二部分,關于我們那些擁有雙手,雙腳,雙耳,雙眼卻并無雙腦的怪誕朋友們的一系列風俗和曆史習性。
但反過來也不是不可以——您也可以先浏覽第二部分,然後再轉過頭來,研讀内容和範圍更為寬泛的第一部分。
在本書中,我會堅定自己的外部研究立場,嘗試着從一種陌生的外來者角度更深地剖析人類的笑。
本書并不是針對人類的笑的綜合性研究(事實上,我也說不好這類研究應該是怎樣的,對它的可行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就更無從得知了)。
與之相反,本書旨在展現與人類“笑學”的一系列碰撞:政治性的為了表現态度和觀念的“謊言笑”,小醜和弄臣(一種人類社會内部的職業,為令觀看他們的人發笑而設置)帶來的“表演笑”,叽叽咕咕的、試圖把自己笑聲掩藏的人和開懷大笑的人,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