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59 舞象兒靈河逢青女(上)

首頁
    知玄樂正音乃循東域古調,拗佶深奧。

    他雖顧念學童無知,讀的俱是白淺文章,要能入耳即通,其記力實非常人可及。

    當下又指書堆道:“書冊抄本,何故放在此處?若欲研讀,可逐本借來。

    如是擁積堆置,日久易生蟲蠹。

    ” 荊石應道:“皆是今日所讀,晚間即歸庫裡。

    ” 德音子聽他此言,更複訝然,當即取了他案上書籍,試問書中概意,具能即刻答出。

    及至抽頁取段,試以背誦,亦是滾瓜爛熟。

     如此連試十書,竟無一字出錯,但問些書中未注的古字音義,卻不能答,始知此兒當真是天賦異禀。

    既是過目不忘,耳聞成誦,又能連讀百部,眼耳并用,其記力之強,天資之聰,實可謂驚世駭俗。

     德音子教書久時,未逢這般的奇才良質,心中大是喜悅,連聲道:“好,好,好。

    你這童兒,内秀好學,必成大器。

    既得這般天眷,必是個修道的好根骨。

    來,且坐下答我一問:清天濁地,是為何物所生?” 荊石道:“是古時宣夜之氣所發。

    ” 德音子益喜,又問:“生魂濁魄,歸于何處?” 荊石道:“魂歸天,魄入地。

    各歸清濁氣變,周而複始,再作輪回之用。

    ” 德音子喜不自禁,撚須長笑,連聲稱好,又問道:“金銅磨鏡,是今人之鑒;盆水靜池,是古人之鑒;诤友勁敵,是賢能之鑒;惡果孽報,是奸邪之鑒。

    凡此四者,皆為人鑒。

    可知何為天地衆物之鑒?” 荊石道:“地圖。

    ” 德音子歡容辄止,手中頓得一頓,強自定了喜笑,提點說道:“天地衆物,但凡舉止,皆引氣中變化。

    處處相生相牽,豈不勝于死物靈活?是故何為良鑒?” 荊石靜坐案前,目不稍瞬,仍道:“氣變難測,不足為依。

    是地圖。

    ” 德音子亦複無言,悶悶撚須,良久才撫荊石頭頂歎道:“學生是個經國之才。

    且好好讀書,日後司牧治土,也堪器用。

    ”說罷歸得堂前,再講文章,意态蕭索,到底甚是惋痛。

    近得放學時辰,眼見下頭學童個個騷動,又是長籲短歎,怅聲道:“今日天陰氣沉,便早些歇了。

    你等且歸家去罷。

    ” 諸兒聞言皆喜,嬉笑歡呼,亂糟糟奔出堂去。

    李潭尤是發樂,拍了荊石肩膀道:“大英雄!平時不說話,今日開口便将先生氣跑了。

    ” 荊石道:“我沒有。

    ”又把李潭桌下的鳥兒捉來,置在手中看了片刻,說道:“此似戴勝鳥。

    能食蟲,與人有益,放回去吧。

    ”乃将雛鳥放歸巢中,又回堂内打掃抄書。

     此事雖在塾中所發,因有諸兒共睹,提早歸家,又告父母緣由,便是風言廣傳,不胫而走。

    鄉民皆知塾中有一孤子,博聞強記,堪為神童。

     那廂李禾聽了傳聞,亦甚歡喜,專意提了些果餅,欲往塾中探望。

    韋氏見了,忙忙提來一個包袱,遞與李禾道:“年關給釣兒、潭兒制新衣新被,省得下餘布,隻是顔色花了些。

    前日設法染來,又做了幾樣新的。

    那小兒既是長個兒的歲數,塾中又甚清苦,衣裳定然是缺的。

    你且捎去給他試試,若不合身,我再改動。

    ” 李釣應聲去了。

    到得公塾,正逢荊石埋首抄書,便将蒲扇大的黑手拍了他腦袋,笑道:“小子!今可出得風頭!”将攜來的果餅、衣物一并給他,又道:“這是家内的給你捎來,你且試試合身。

    ” 荊石放筆謝過,抱了包裹,自去後堂更換。

    待出來一瞧,卻是寬松許多,蓋因他比李釣瘦短。

    李禾見了歎道:“你這小苗秧子,短手短腳,又不愛動,日後如何處得大事?莫說旁人,便是尋個媳婦,怕也鎮不住家裡。

    今後且多地裡練去,好長身體,這衣裳卻得再改動些。

    ”又看荊石手中拿了塊紅布,縫得方正,料面上蝴蝶翩翩,似是韋氏拿新被餘料所制,心中奇怪,問道:“你拿的是個何物?” 荊石應道:“應是暖手的布筒。

    ” 李禾樂道:“我那家内的,怎地衣服染了,卻将這紋樣留下,恐要叫人笑你。

    我且跟她說說,叫她同你改個樣式。

    ” 荊石搖一搖首,也未着意,轉頭将布筒放了道:“紅的也好,不必勞煩改換。

    ”便回内堂換下衣物,交歸李禾拿去改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