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選擇

首頁
    随着載着十數人的大号平底槳船,順流劃過河面,蕩漾開一道道稍閃即逝的波紋;來自黑森林擴張的威脅,也暫時被甩在了身後。

    直到再度看見岸邊的黑麥、苜蓿田,以及木筋樓房和圓頂草屋時。

     卻已經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奔流于丘陵、山地和河谷之間的這條河流,不但變相分割和阻擋了一側,來自黑森林的樹木擴張勢頭;也滋養和維持了,位于另一側河岸邊的散碎田地,山丘牧場和果園。

     因此與北岸河畔,濃密倉森到陰郁幽暗的林地相比,南岸卻充斥着人居的煙火氣息,以及一個接一個的村莊和市鎮,标志性的教堂。

    甚至還有穿梭往來的漁船和碼頭市場,時不時遭遇的中小型貨船。

     而這也意味着離開阿德裡安堡軍區/邊境行省的地界,進入了西帝國北疆的另一個大行省,分布着更多邊境諸侯領地的,雷迪亞邊境行省/上日耳曼尼亞軍區。

    也重新回到了,代表秩序和文明的區域。

     因此,在河岸邊的古代公路和國家大道上,不但可以看見密集往來的商旅行人,成群結隊巡邏的士兵和時不時出現的哨卡;偶然還能見到,市鎮牆圍外吊着的異類屍體,或是被招搖過市的獵殺成果。

     甚至還一度遭遇了,數夥民兵和傭兵的隊伍,将一群矮小醜陋、大耳裂口的侏儒怪;用鐵叉、木矛和點火的長杆,驅趕到河灘上,逼迫其跳入水中,再用弓箭和投石進行逐一射殺,砸翻溺斃在河裡。

     但也有少數幾隻掙紮撲騰着,順着水流沖到了這隻平底槳船的邊上;居然冷不防攀住了船邊和槳闆,想要爬上來求生。

    然後,就被挨個拍碎了腦袋,徹底沉入河底……略過這個小插曲餘程風平浪靜。

     當這段水路結束上岸時,已經是在一座名為“康斯坦茨”中型城市之外,相對繁華的碼頭和集市上。

    這裡也是西帝國北疆,盛産亞麻制品為主的紡織業中心。

    因此在城外最多見的就是染房和晾架。

     引入河水的高架沖刷渠道,由水力輪毂和皮條帶動的染房設施,晾架上五顔六色的布匹,就像是人造的彩色森林一般;構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和地标。

    而本地所屬的領主,卻是一名典型宗教貴族。

     由羅馬聖座直接委任的康斯坦茨都堂主教,通常被稱為黑袍事務官的存在,進行日常管理的教會領地。

    或者說,這座城市的起源,就源自初代的拓荒教士馬克西姆,在羅馬營壘廢墟上所建立的教堂。

     因此,這也是一座傳統信仰氛圍濃厚的城市,位于帝國北疆的宗教中心;因此,哪怕站在城外,也可以看見數米高的城牆遮背後,突出的諸多教堂尖頂、圓穹和箭頭一般的塔樓,風格各異的十字架。

     其中最有名也最為顯眼的,就是模仿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所建立的莫裡斯圓頂教堂,以紀念古羅馬底斯比軍團出身,也是周邊地區主保聖徒的殉道者莫裡斯。

    其次是仿造羅馬神廟教堂的十字會堂。

     除此之外,這裡還彙聚了羅曼式、希臘式、哥特式的多種教堂建築風格;曾經發生過北方教區争論和分裂,又再度統一的曆史大事件。

    成為曆代的苦修士和虔心者,環大陸巡禮畢竟的一個重要節點。

     據說在周邊地區,還有十多所大大小小的修道院/修女院,也歸屬于康斯坦茨主教的下轄;算是羅馬聖座的名下,衆多的宗教領地/教會諸侯中,位列前茅的富庶之地/教職肥缺,長期成為搶手的位置。

     但根據本地的傳聞。

    在如今的動蕩與混亂局面下,現任康斯坦茨主教,出身維爾福家族的康諾德二世;卻在帝國凱撒的敕令和南方聖座的诏命中,保持了相當暧昧的态度,同時不斷加強教區的力量。

     因此,在如今天象異變後的神秘浪潮中,身為宗教領主的康諾德二世,不但穩住了教會領地的局面;還組織起足夠民兵和武裝信徒,去支援教區内的各地危機,乃至填補帝國軍隊撤出後的防守空白。

     自然也變相的團結和吸引了,教區周邊諸多中小領主,城市貴族;紛紛聚集和變相投附在,這位既有武力保障,也能穩固人心的都堂主教身邊。

    而抵達了康斯坦茨,侯爵夫人吉娜的行程也将近結束。

     她所隐居的家族領地,就位于康斯坦茲以東,十多公裡外的大湖——博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