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新見

首頁
    與此同時,江畋一行已經來到了,姑墨州/都督府的治所兼首府,位于奔滾的大河(烏浒水/阿姆河)北岸的怛沒城。

    這也是一處水陸彙聚的要沖,充斥着來唐土,天竺、乃至波斯古國影響的城池。

     因此,遠遠的站在渡河的浮橋上,就能見到城内的大小圓頂、柱塔、飛檐和樓台。

    也可以看見絡繹不絕的碼頭港市;遠近而至的車馬周船川流不息,似乎根本就沒有受到,所謂獸害和災異的影響。

     直接貼近城市的河岸邊,長滿桧木、白楊、柳樹、鼠李等植物;漁船從水中撈獲的鲟、鯉和鲑,讓空氣中總是充斥着,淡淡魚腥和水草的氣息。

    然而以這條大河為分界,也讓大地呈現出不同風貌。

     烏浒水/阿姆河的上遊源頭,正是來自帕米爾高原深處的瓦罕冰川;融雪彙聚而成的帕米爾河/噴赤河。

    在流出群山之後,也在豁然開闊的地勢上,沖擊出一大片富饒原野,滋養出沿途的豐茂水草。

     因此,在烏浒水/阿姆河面向荒漠的南岸,是典型的綠洲、草澤、草原,到鹽堿地和荒灘、戈壁的過渡地帶。

    幾乎看不到稍大一點的林木。

    隻有少量耐寒的矮樹和連片頑強生長的灌叢,點綴在其中。

     但是過河之後,踏上了人工堆積的高岸和土堤之後;呈現在眼前的場景,就仿若是來到了以一個全新的畫風。

    高出一大截的河岸上,盡是滿眼的綠意蒼茫、成排連片的楊柳依依,輕輕搖曳在風中。

     就連從南面荒漠方向,一陣有一陣吹過來;令人皮膚發緊的幹燥熱風,也在這裡變成徐緩、涼爽濕潤起來。

    而在土堤和高岸的背後,則是更多大片麥野、果園和菜畦,長滿了綠油油、黃澄澄的作物。

     風格迥異的各處莊園、别墅,人煙輻稠的市鎮和村莊,遠近交替的散布期間;而在遠處的山坡和台地上,還有顔色斑斓的牛馬成群;處處充斥着生機盎然。

    與南岸的昏黃、灰白色調,形成鮮明對照。

     因此,在這片宜耕宜牧的流域周邊,也彙聚了姑墨州/都督府境内,大半數的人口和産出;分布着當地最主要的九個藩家。

    而在首府/州治内,則主要是當年随着大征拓而來的唐土移民及歸化人後裔。

     這也是嶺西這些都督府/羁縻州的普遍常态。

    這些唐土移民及其歸化人的後裔,也代表着都護府,乃至大唐朝廷,在這些地方控制力和影響的外延。

    平時也充當定期輪換的駐軍之外,維持秩序的補充。

     因此,在唐人移民及其附屬歸化人較多的區域,甚至可以像東土腹地一樣,建立起以城池為核心的郡縣和鄉裡。

    乃至組建相應的各級官府和長吏,設置若幹的屯守軍府和編練團結營,乃至是護路隊。

     既可以以備萬一的鎮壓和威懾,當地原有的土族、山民、遊部;也能夠對于分封在周邊的一衆諸侯外藩,形成某種牽制和維持相對的平衡。

    其位置也是任何想要搞事的地方勢力,都無法回避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天朝宗藩體制下,嶺西的諸侯外藩間,也有三六九等之别。

    通常情況下,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唐人諸侯,及其後裔分家支族,其次是追随征戰的各族歸化諸侯;以及協同作戰的本地土族。

     此外,還有一些被擊敗和征服的本地勢力,在降服後接受了大唐的冊封,就此分裂成若幹個中小藩屬;也構成了大唐/天朝的宗藩體系的最外圍部份。

    而在唐人諸侯間,同樣也有一條隐形的等級資序。

     其中資格最老的,無疑是第一批分封域外的西征将領,及其流傳下來的家門後裔。

    以追随對年的親兵和将校為世臣,就地解甲歸田的軍士、兵卒為藩士,世代尚武成風,堪稱唐人諸侯中的武力擔當。

     而身份最為顯赫和尊貴的,則是大唐外遷/分封的皇族宗親,其陪臣和屬官、儀衛;同樣構成了最初藩邸的基石。

    其次,是來自東土大唐的高門望族、勳貴戚裡、大臣顯宦的子弟,在域外建立的分支。

     她們同樣有來自家族的扶持,也有追随創業的家将部曲,門人清客;因此,當這些高門顯貴子弟,在域外的激烈征戰中,最終脫穎而出或是站穩腳跟,自然也構成了,第二、第三代的諸侯外藩中堅。

     而待到第四代、第五代的外藩諸侯誕生時;成分也變得更加複雜,甚至有些良秀不齊的味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