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一四十三 章 登臨

首頁
    當然了,這個時期的少林寺,雖然号稱禅宗祖庭,那都是達摩菩提時候的事情了。

    而作為當代禅宗一脈當中的領頭人,則是位于蕲州黃梅縣之雙峰山東山寺的五祖弘忍;在五年前的上元元年圓寂。

     而在這位東山法脈的門下,最出色的弟子有五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執領北方佛門牛耳的大弟子神會,以及号稱繼承了弘忍衣缽的關門弟子慧能。

    其中神會名聲最大,号稱三朝國師、兩京法主。

     但是在後世,無疑慧能的名聲更大。

    因為慧能一脈不但在嶺南發揚光大,還最終完成了逆襲,被尊為禅宗六祖;因此,導緻禅宗南北分裂的慧能夜奔事件,大概就在江畋初次降臨此時空的那一年。

     其中神會所代表的禅宗北派,主張的是通過修行逐漸領會佛法真意,而慧能在嶺南另辟蹊徑的南派,則強調在修行過程的頓悟超脫;因此,相比「北漸南頓」這兩位,少林寺的地位就略顯尴尬了。

     雖然擁有官方認證的地位,但世俗的意味更重一些;與公卿王侯、顯貴宦門的關系也更密切一切。

    于禅宗内部的地位,反而隻能敬陪末座。

    而此番天子敕令封嶽嵩山,無疑涉及少林寺的切身厲害。

     因此,來自少林寺這群秃驢,顯得比誰都要上心;不但派出了一個包括三上座、東西院在内,高僧大德組成的豪華陣容;為天子的安康萬壽祈福誦經,還數度求見太子李弘,殷切的進言獻策若幹。

     甚至搶走了鄭州和嵩陽縣本地官府、士民百姓父老代表的不少風頭,就在這一片「你唱罷來我登場」的熱鬧紛呈當中;封嶽之禮還是按部就班、波瀾不驚的鋪展開來。

    中嶽嵩山在五嶽中不算險峻。

     相對平緩的山勢,再加上位于中原腹地,山下就是廣大人煙稠密之所。

    因此,山上各處的開發度很高,且遍布曆史古迹,以及曆代文人雅士的題留。

    上山有好幾條不同的線路;道路也不算太難走。

     山上也有多處的空間和場所,來容納參與封嶽的随行人員;而真正的考驗,則是來自穿着厚重冕服冠帶,并在數天内登嶽上下,完成封儀和祭禮的太子李弘本身。

    因為封嶽過程中不能乘輿代步的。

     所以,大部分的登山行程,都需要他自己來完成。

    而且,也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上山,參與和見證封嶽的過程。

    大半數随行人等和低品官吏,隻能在山腳的奉天宮候命;其餘的人也未能全程參與。

     其中相當部分按照品秩高低,分别停駐在半山腰的嵩陽别院、老母祠、太室祠中嶽廟;進行同步祭祀和以待傳召。

    隻有極少數人才能陪着太子李弘,走完天梯險道,到山頂登封壇的最後一段距離。

     就連作為東宮臣屬的女孩兒,也隻能随着東宮近臣和内侍,停留在太室祠中嶽廟等候。

    但這也有一個好處,隻要把各條上山的道路一封,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人能混過去,對于儲君造成潛在的威脅。

     事實上,對此最上心的無疑是東宮臣屬了;分别來自編撰局、内書院、十率衛士京兆府兵和講武堂等處的各色人等,已經提前把山上拉網式的排查和清理過數輪,甚至連一些較大的鳥獸都被射殺。

     就是為了防止驚擾到,登山和祭禮中的太子李弘;又檢查、加固和擴寬了山路,設置了許多護欄和标志物;設下重重關卡和巡隊。

    不過,這種程度的戒備和封鎖,卻難不住以貓咪形态行動的江畋。

     因此,他算是饒有趣味的看完了,在山腰開闊處的太室祠中嶽廟内,最為隆重也人數最多的「封祀壇」祀天;然後又在一路鼓吹伴奏的《大韶》樂中,尾随着一路攀上的太子李弘抵達嵩頂封嶽台。

     看着滿身大汗淋漓的他,在山峰凜冽的絕壁高台處,斷斷續續的大聲宣讀,來自天子的封嶽敕文;将其連同擡上山的牛羊犧牲、玉帛祭器,一起投入焚燒香木燔柴 的大鼎中;燒做漫天飛揚的煙灰。

     緊接着由台下佐祭的群臣,在禮官的呼喚和雅樂聲中,對着登封壇舞蹈禮拜、唱誦不絕;直到鼎内的燔柴和供奉,即将在烈火中焚燒殆盡。

    念完禱詞的太子,将寫有祈福文字的金版玉書抛下絕壁。

     這場令健壯之士也不免精疲力竭的登封禮,才算正式完成。

    因此到了最後,滿面蒼白疲憊的太子李弘,幾乎是從祭台上,被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