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六十一章 再變

首頁
    上元三年七月初七吉日,高宗在東都上陽苑校閱諸軍,并誓師踐行;自此開啟了攻伐吐蕃的調兵遣将。

    而體現在長安的街市上,便是變得肅殺緊張的氣氛,以及關内沿途州縣地方所布設的糧料所。

     待到了第一批穿過潼關/桃林道的先行人馬,抵達長安附近的鹹陽原時:太子李弘也率領着留守西京的文武官吏,親自前往犒食和安排營宿;并且設宴款待了帶隊的前軍副總管,先鋒兵馬使王孝傑。

     兩下想談甚歡,并以東宮之故饋贈了,許多藥材和器械、絨服、帳毯、圖輿和沙盤等物。

    而待到半個月後的工部尚書、眺河道行軍總管劉審禮,率領二路人馬路過長安時,同樣受到太子李弘接待。

     并且在就地調撥補充軍資的同時,也舉薦了十幾名将弁歸入其麾下;此後的很長一段白日裡,蜿蜒向西的行軍隊伍,俨然成為了八百裡秦川的一道日常風景;沙苑監内紛繁躁動的人心也慢慢平複。

     作為太子李弘所私下全力争取的條件之一,就是為這支三萬之衆的新軍,安排在最後一批殿軍和後援的序列中;也為這些來自不同地域和歸屬的人馬,争取到了更多進行操練和編成、磨合的緩沖。

     同時,在東宮上下的全力督辦之下,少府寺、将做大匠、軍器監和東宮所屬的别産,都夜以繼日的全力開工;營造和趕制針對吐蕃之戰,所需各種衣被帳毯、器械物料、膏藥丸劑和車馬鞍具備件。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大理寺左丞的狄懷英,甚至還請示留都的兩位堂老,聯合京兆府組織了一場,市井街市的拉網搜查;将那些終日不事生産,遊手好閑的浪蕩子弟、閑漢潑皮無賴,給一掃而空。

     一口氣抓獲了至少七八千人,雖然不能說是将其一網打盡,但也大大震懾了剩下的漏網之魚;讓其忙不疊的隐匿在家,或是連夜紛紛的逃出長安;連帶長安城坊街市間的秩序,都變得好轉了許多。

     而這些被抓捕的閑漢遊子,除了少部分被親族擔保和認領回去,發誓就此改頭換面、另謀正當營生之外;剩下的則是被填入了新開發的礦山、采石和挖沙場;用繁重的勞役來消耗過剩的精力神氣。

     然而這時候狄懷英的手下,也再度揪出了若幹個刺探軍情的奸細團夥;不過這一次就不是吐蕃人了,而是來自塞外草原的突厥、特勒各部。

    其中道理也很簡單,大唐朝廷如此大規模的舉兵和調動。

     作為自大唐開國數十年來,被反複征讨和暴打過的對象;動不動就将那些稱雄一方的君長豪酋/大可汗犁庭掃穴,請到長安為天子宴上跳舞助興的例子;早就給後來人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心理陰影。

     再加上新羅易主冊封之際。

    因此,在此即将秋高馬肥之際,往常延邊寇掠的警聞少了許多;而沿着當初為太宗修築的“天可汗”大道,前來朝貢和問候的各方諸族使臣;開始絡繹不絕的抵達中原。

     就在這一片奔走紛呈的動靜當中,又有一批人加入了東宮創立的編撰局;卻主要是應召而來的天下各地出色畫師、名家。

    以其中又以兩人最為有名,其中之一名為閻莊,而另一位則名為尉遲拔莫。

     前者乃是已故丹青宰相閻立本的侄兒,也是負責修建了太宗昭陵的一代大匠,工部尚書閻立德之子;曾經從征高句麗,官拜太子十率之一的左司禦副率;他的夫人劉氏則是工部尚書劉審禮的妹妹。

     尉遲拔莫則是出自于阗王族的尉遲氏,卻在隋唐之交名聞天下的一代名家,以《外國人物像》《羅漢朝天王像》《羅漢朝天王像》傳世的,前西河郡公尉遲乙僧的兒子;也是當代畫壇的領軍人物。

     而他們加入編撰局的理由,則是為了參加東宮籌劃已久的巨著,名為《海内寰宇圖》繪制。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項足以名垂千古的系統性著作工程;其中又涉及到天文地理、水文曆法之要。

     光是為了能夠名列其中的資格,就足以讓這些被視為方技之流的當代畫家,争先恐後的投身其中。

    與此同時,護送波斯王子遠赴域外複國的裴行儉所部,在延遲了一年半載後,也終于傳回了消息。

     首先是年邁的波斯王子卑路斯,已在年前成功抵達了河中之地的重鎮,康國都城飒末健(撒馬爾罕),并在裴行儉代為主持的盟誓大會上,獲得當地昭武九姓/河中列國,不同程度贊助和出力支持; 麾下随行的健兒和牛馬,也擴充了數倍。

    在安國(布哈拉)短暫的過冬修整之後;次年就回到了吐火羅(北阿富汗)境内的聚居地,召集了四散逃亡波斯國遺族;最終彙聚了号稱十萬之衆的部帳; 但這般的聲勢,也毫無疑問吸引了北方呼羅珊之地的關注。

    當初背離波斯的薩珊王朝,轉投白衣大食(伍麥葉王朝)的舊貴族,以帕提亞七大氏族之一瓦拉茲家族為首,組建聯軍前來征讨和襲擊; 由此在吐火羅與呼羅珊之間的廣大地帶,爆發了一系列的大小沖突;最終在呼羅珊四鎮之一,大夏(巴克特裡亞)王國的故都。

    蘭氏城/巴裡黑/小王舍城外,兩方的聯軍突然遭遇并且爆發了決戰; 其中率衆背城而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