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八十五章 盧龍

首頁
    盧龍府,又稱幽州,範陽郡;也是朝廷直轄的天下兩京十六府中,僅次于河東道的北都太原、淮南東道的揚州府、劍南西川路的成都府,位列第四的大府。

    地理上北扼燕山内外,南俯瞰河北大地。

     更有安東各路和塞外草原往來中原的孔道穿梭其間;因此這裡與淮揚都督府所在的揚州府一樣,也是屈指可數幾處大唐腹地常設的都督府之一。

    而作為治所的幽州/範陽城,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裡不但是安東、塞外諸侯最大的集散地之一,城内日常常駐戶口六十多萬;同時也是朝廷重兵雲集的戰略樞紐和要沖;駐紮在境内的駐泊衛軍、河北官健、州團結兵,延邊鎮戍兵和長征健兒; 就多達十幾個番号和軍序,号稱十萬之衆的常備軍。

    但就像是大多數承平日久年代的副作用和産物一般,在沒有強大外敵威脅的情況下,久違轉動的戰争機器齒輪,也難免出現鏽蝕、滞澀的問題。

     作為客軍的諸衛駐泊将士,或是來自内陸各道的長征健兒還好;因為有足夠的流動性和交替頻率,基本保持了平均水平線上的标準。

    而延邊的鎮戍子弟,要常年對付流竄邊地、塞外的盜匪、小部。

     但其他的地方軍隊/道州武裝,就不免在長久的太平安逸中失之于弛廢了。

    這要是放在往日的光景,倒也沒有什麼;反正也沒有多少派上用場的機會;最多定期派人校閱和檢點、整肅一二就好了。

     但天象之變,讓大唐的天下變得動蕩紛紛,也改變了許多因循成例的事情;因此作為天下兩京十六府中,屈指可數的幾處駐兵重地之一;樞密院有意整頓和梳理盧龍都督府,多年形成的積弊痼疾。

     而作為地方背景的兵馬和本地形成的将門世家,也并不是那麼情願接受,來自朝廷中樞大刀闊斧的改變。

    他們固然不敢正面對抗朝廷的權威,但卻能為自身的利益,在體制的規則内外進行争取…… 因此,在這種中樞與地方的潛在博弈之下,産生了一系列的紛擾和暗流。

    之前那兩支失聯的讨伐兵馬,就是某些人為了試圖證明,地方有能力自行解決妖亂的态度;而被相繼集結、派遣出去的。

     而且,在第一支派遣的人馬失聯之後,沒有及時上報朝廷;而是試圖掩蓋消息,在短時間内迅速集結了第二支人馬。

    然後等到第二支人馬失聯,應邀同行的暗行禦史部幽州分司,也搭進去好些人。

     這才遮掩不住消息,主動請援于朝廷中樞;因此第三撥将要繼續派出的軍馬,也被朝廷中樞緊急叫停了。

    與此同時,盧龍都督府的現任都督仆固異,也在不久之前被緊急召入朝中,接受相應質詢。

     這也是江畋當下,通過禦史台和樞密院、通政司的渠道,定期轉送過來的邸聞,所能夠掌握到的部分消息和當下狀況。

    因此,當馬拉軌車抵達碣石館站的同時,江畋已然獨自從另一端提前下車了。

     最後看了一眼車站内搭起的彩棚,以及帶着諸多的鼓吹手,俨然前來隆重迎接的若幹官吏身影;江畋就悄然策馬彙入了大路上,前往幽州城下坊的商旅人流中。

    畢竟,有些東西需要自己眼見為實。

     不然,光靠這些地方官吏所擺出來的架勢,以慣于應付上級的體制内手段;你基本隻能看到是,别人刻意為你營造出來,屬于花團錦簇、風光霁月的一面。

    進而始終對于真正的問題核心不得要領。

     當然了,作為天下屈指可數的繁華大邑;相比江畋已經見過長安的宏偉壯闊,洛都的雍容瑰麗、揚州的繁花盛景、江甯的奢靡绮麗、蘇州的水鄉婉約;幽州城則是充斥着遍地風霜留下的古樸雄渾。

     巍峨聳立在燕山山前的巨大城池,像是永無止盡吞吐财賦人口的巨獸一般,終日迎來送往着百川彙海一般的客商行旅。

    因此在這也可以看見形形色色的塞外各族,安東諸侯領下各部交織彙聚一起。

     其中大多數人都穿着唐地風格的圓領衫或是翻領袍,但又穿着本族習慣的尖頭靴、羊皮鞋,戴着尖皮帽、毛茸茸的卷邊帽。

    同時也給不斷擴張延伸的城下坊,帶來了各具風土人情特色的種種痕迹; 比如,在露天裡架着全羊、全牛和駱駝的滴油烤架;圍繞着大酒缸和成堆壇子,開懷暢飲暄聲震天的敞篷酒家;大白天就摟着胡姬番女,上下其手的帳包。

    堆滿了氈包和毛卷、皮捆的貨場、行棧;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