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七十一章 猛進

首頁
    然而,在返回東甯府的中途,一個意外的消息打斷了江畋的行程。

    不久之前,奉命前往山中道所在彰化州的一支隊伍,在兩天前失去了消息了。

    随之一起失聯的還有山中道左衛駐地——延平大營。

     所以,在那位原版世子很可能已經現身的情況下;江畋也隻能暫時放下,針對東海大社的後續行動;而在長興州境内彙集,從東甯府趕來中衛三營和部分内廷衛士,直接調轉方向前往彰化州而去。

     正所謂是“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就算有公室頒下的敕命文書和正任使者;但是在原版的世子主動出面,當衆現身說法之下,延平大營的左衛士兵,還有多少人願意相信公室,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這既是一個抓住對方動向的重要機會,也是解決後續大多數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江畋十分有必要親自帶隊前往。

    而公室三衛之一的左衛三營,日常駐守貫穿夷州東西的山中道和征拓土蠻。

     而在夷州大島的一府七州的格局之中,位于西部沿海平原的四州一府,才是公室統治的精華地帶;也是最先被開發的區域。

    因此,幾乎占據了公室領有人口和賦稅的七成,也擁有最多的駐軍比例。

     其次才是大島東岸,沿海狹長連片河谷地的宜蘭、熊山州。

    因為開發和拓殖的相對晚一些,因此相對于唐人、歸化人,已經占據主流的島西各州;島東兩州境内還有許多地方維持着夷漢雜居狀況。

     而綿延大半個夷州島的中央山脈及其延伸山區,則成為島東島西的最大阻隔。

    因此在公室不遺餘力的推動下,花費十多載,投入十數萬的人工和上百萬缗錢糧,才專門修通一條貫穿東西的山中道。

     讓來自大島東西各州之間,貫通往來變得方便快捷。

    乃至是發生在島東州縣的風聞和消息,通過沿途設置的驿馬和傳訊站,朝夕可達東甯府的公室所在。

    而彰化州則是為确保這條山中道而設立的。

     因此,最晚設立的彰化州管轄地,看似一府七州中最大;但是實際上隻有三個縣和最少的戶口、産出;并且境内除了大量已經馴服、歸化的土蠻、山夷聚落外,主要是以采藥、開礦、伐木業為主。

     此外,因為島中的中央山脈占地廣闊,而生聚期間的生番、土蠻,如同野草一樣的生生不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聚集在一起,成為山中道和周邊州縣的威脅,因此專門設立的延平大營來統一征繳。

     因此,境内山巒疊嶂、幾無平野的彰化州,也是一府七州之中,唯一一個不能給公室提供富餘,反而還要每年投入數萬石糧草和十幾萬缗錢财,用以維持山中道的局面,以及公室變相練兵之所在。

     其中唯一的産出,就是窮山惡水的艱險環境之下;也為公室提供了相當部分,吃苦耐勞、悍勇無畏的兵源;而長期以夷州義從(雇傭軍)的身份,被外派、輪駐,奮鬥在一個個海外島嶼、大洲上。

     原本按照公室曆代沿襲的戰略方針,隻要經過一代代人的穩步推進,在山口和險要處建立起堡壘和城寨;就可以慢慢的蠶食和壓縮,這些生番土蠻的活動空間;而将一個個聚落被摧毀或是遷移走。

     最終讓這些山中的蠻夷、野人,徹底實現無害化。

    直到數年前在那位世子全力推動下,從夷州各地抽調人馬、物資,以延平大營的右衛三營為核心;對分布在中央山脈深處的聚落進行了大型攻勢。

     其間号稱摧毀了數以百計的山中聚落,光是俘獲和抓捕的生番、野人,就多達上萬口;但相比公室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後續維持和善後的成本,卻又是明顯得不償失、虛有其表的一場勝利。

     尤其是,被要求深入山中征繳土蠻和雷霆掃穴的軍隊,在莽荒深林的惡劣艱險環境中,因為後路供應的困頓、蛇蟲瘴氣的侵擾,驟雨寒霧的影響,非戰鬥減員甚至到達了通常戰鬥傷亡的數倍之多。

     長時間堅持下來,這對于當地将士和民夫的士氣,不可避免造成嚴重的磨損和挫折;乃至變得消極萎靡和怨聲載道。

    因此,之前這位原版世子最後一次傳出來的消息,就是前往宣慰延平大營途中。

     因此,東甯府在此之前就第一時間派兵封鎖住了,山中道西端位于南投縣境内的烏峰戍;也暫時隔絕了後續消息的擴散和傳播。

    緊接着又派出數路持印信使,相繼聯絡上彰化州太守,團結營都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