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五章 掃蕩者

首頁
    通常意義上的普羅斯旺,是分為廣義和狹義上的兩種。

    廣義上的大普羅斯旺地區,源自于古羅馬的行省,最大時北至阿爾卑斯山,南抵比利牛斯山脈,包括整個西蘭王國南部數個行省的沿海地區。

     而狹義上的普羅斯旺行省,則是王國建立之後從南方教區分出來,包括了羅納河下遊流域到出海口,經過的大片低山丘陵地帶;期間夾雜着大大小小的河谷與平原地帶,因此自古農業畜牧業發達。

     再加上并未遭到外敵入侵,而地方上相對的保全完好;所以在王國陷入動亂之後,光是行省内外就誕生了七八支,形形色色不同派系和立場的地方武裝。

    而在各座城市和市鎮之間沖突和争鬥不休。

     其中除了保王黨、自由派、農民鄉團和市民自衛隊之外;甚至還有教會背景的修道院武裝。

    因此自由軍南下擊潰、殲滅和兼并、收編這些武裝後,也繳獲了大量糧食,以及作為代步和運力的畜馬。

     所以才能在供養和維持的起,如今聚集在阿維尼翁城外的這兩萬大軍。

    當然了說是兩萬大軍,用江畋身為後世的标準來看,其實就是個草台班子。

    也就初始征戰的那十幾、二十個連隊還像樣一些。

     而其他新編連隊的營地當中,就亂哄哄的一片嘈雜聲,宛如菜市場一般熱鬧;除了受到約束不能随便跑出營地外,其中打架的、曬太陽、晾衣服;睡大覺的什麼都有;隻有少部分在進行日常操練。

     因此在缺少足夠士官和軍官的通常情況下,也沒法精确的使用這些新編/輔助部隊,而隻能當做某種意義上的消耗品一般;在發令之後就一波流無腦A上前去;要麼就此沖散敵人,要麼被敵人沖散。

     然後,作為自由軍核心戰鬥力的初始連隊,再尋找抓住戰機突入戰場,發揮一錘定音的決定性效果;或又是在戰場中充當中堅力量,擋下了敵人的數波攻勢之後,再驅使剩下的新編連隊投入戰鬥。

     一鼓作氣的用人海戰術,壓垮出現頹勢和疲态的敵軍。

    然而就是這種結陣防守反擊的戰術,配合一窩蜂打爛戰的作戰方式,居然就輕易擊敗了南方各省,那些組織無序而戰術更加落後的地方武裝。

     而被擊潰打散多次的新編連隊,則會被撤銷打散編入其他連隊;唯有其中脫穎而出少部分,作戰意志頑強、堅忍的部分連隊,會優先得到物資、兵員補充和裝備強化,成為待遇更好的正編連隊。

     從某種意義上說,戰場就是最好的試煉場;能夠在一波流式的亂戰當中,活下來并且沒有逃走的人,就是合格的士兵;還能聚集同伴抱團自保,那就是優秀的士官、軍官,很容易就獲得各種提升。

     因此,如今城下的自由軍,其實分為新編,整編和正編,以及主力連隊;四種不同待遇和編制的戰鬥序列。

    其中新編聯隊就是在兵源充足下,随時随地增設的聯隊,通常意義上不會最先投入戰場。

     而整編聯隊就是收編和兼并,沿途那些地方武裝之後;重新整合而來的連隊;與新編聯隊一樣,隻有基本的夥食供應和半薪待遇。

    而正編連隊就是通過戰場優勝劣汰後,重組拿全薪的正式連隊。

     至于最後的主力連隊,就是當初追随江畋,從米多涅城攻防戰開始,打滿了全場的精銳老兵和士官,充當骨幹的軍隊核心。

    此外還有十幾個充當後勤勞力的輔助連隊;通常情況隻要供應基本口糧。

     也正是依靠這麼一套,從當初的簡陋粗放,到逐漸精細實用起來的,層層選拔和分級體系;才得以在一路上不斷的膨脹擴張的情況下,将大多數人團結和控制在自由軍的體系内,始終沒失去控制。

     事實上,能夠聚集在阿維尼翁城下的這些,也隻是如今自由軍序列當中一小半部分而已。

    事實上在裁汰和安置了諸多傷病老弱後,還有三萬多人被編列在大後方,諸多城市和市鎮當中充當守備隊。

     在維持治安和重建秩序的同時,也是變相監督和制約,當地所委任的臨時市政官員;同時确保地方恢複生産的進度,督促各種糧秣物資的及時征收、采買。

    也是自由軍對于地方控制的延伸和觸角。

     而負責帶隊的軍士和士官,都是優先選擇米多涅城之戰後,陸續征戰下來所産生的傷殘老兵;屬于相對忠實可靠的群體。

    有他們作為帶頭和示範效應,就可以迅速形成心向自由軍的既得利益群體。

     當然了,雖然阿維尼翁城下的這些人馬,被江畋自诩為草台班子;但是絕大多數遭遇的敵人,甚至連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