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章 當場

首頁
    來日,江畋站在龍門山腳下,身後就是緩緩奔流的洢水。

    對于這裡他既是熟悉又是陌生。

    熟悉的是千百年後,那個作為景點而前來旅遊過,并且令人耳熟能詳、如數家珍的龍門石窟;陌生的則是這個時代,龍門山所具有的獨特風貌。

     這個時代的龍門山,其實是一處依石窟而立的曆代寺廟群。

    其中有專供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的潛溪寺;供養傳法羅漢二十九祖的看經寺,以蓮花為主題的蓮台寺;供奉一萬五千尊造像的萬佛(洞)寺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當屬,臨水居山鑿空山腹的奉先寺。

    當然,這個奉先與三國那位大孝子呂奉先無關。

    而是開鑿于唐高宗的鹹享三年(公元672年),由當時皇後武則天帶頭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以為供奉先人的皇家寺院。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據說以武則天本相為參照物,所建造的“大盧舍那像龛”。

    這裡共有九座巨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之意。

    而高大十丈的坐像,也是龍門石窟的地标所在。

     當然了,在這裡除了則天聖後捐修的大盧舍那像龛之外,還有北魏孝文帝為馮太後鑿古陽洞、蘭陵王孫于萬佛洞造像、魏王李泰為長孫皇後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攜刻曆代各科藥方的藥王洞等。

     其中大小洞窟上千,佛龛兩千三百四十五個,造像多至十萬餘尊,碑刻題記2860餘品,有古碑林之稱。

    其代表作包括了:北魏供養人的“龍門二十品”、初唐的褚遂良《伊阙佛龛碑》;也是天下名家、學子士人,争相臨摹踏拓去處。

     不過,就在龍門山腹最大的奉先寺裡,昨夜剛剛發生了一件慘案。

    作為本寺三綱(上座、寺主、都維那)之一的大僧德信,連同數名留守弟子,慘死在了寺後西側的塔窟當中。

    而這位德信可不是什麼等閑人物,擁有正兒八經的僧職。

     隸屬于東都功德使所屬的僧錄司,官拜比正五品的右善世使;早年奉命提舉過禅宗祖庭少林寺下院的柏梁寺,乃是敕命飲食如俗的大武僧背景。

    因此,他也不是毫無反抗之力的弱雞;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連同弟子給殘殺在塔窟中。

     再加上奉先寺本身,乃是皇家敕修的前朝名寺;在天下叢林的三六九等當中,也僅次于天子和皇室成員,舍出舊邸而成的報身寺、報恩寺。

    所以,這件事情就顯得尤為茲事體大了。

    按道理,這本來應該是由河南府/洛陽縣先行查辦。

     然而,其中現場據說及其慘烈,包括右善世使大僧德信在内多人死無全屍,在場除了一些随身物件和法器、袈裟法袍的殘留之外,就連完好的肢體都沒能找到。

    直接第一批聞訊到場的不良帥和武侯,給當場驚吓了出來嘔吐滿地都是。

     于是這件事情,就被交給了第二批趕來的武德司親事;結果他們也在這種慘烈現場面前敗退下來。

    因此,後續到場的親事官,隻能下令封閉了塔窟,而已疑似發生了“獸禍”為由,直接禀報上官,請求更有經驗的專屬部門前來處置。

     最後,這件事情就在七兜八轉之下,連夜以難以置信的極高效率,轉到了金吾左右街使這邊來了。

    但是,金吾街使也不是那麼随随便便背上這個鍋的。

    因此在朱街使的努力争取交涉下,到天亮才與武德司達成官面和私下的諸多條件。

     因此,當江畋帶着半隊金吾子弟,徐徐然抵達奉先寺時,已是日上三竿。

    而外間維持秩序的洛陽縣不良人、附近城下坊的武侯和白役(巡丁),都已經相繼撤走。

    隻剩下一群藍灰色袍服的武德司人員,在封鎖現場和收集外圍的證物。

     其中身穿雲紋寶藍色袍服,是武德司有職階的親事、院子,而蔓葉紋淺灰色大衫的,則是身為普通人員的長行、快行;而幹辦、協辦等不在籍的雜班人員,則是什麼服色都有。

    但是絕大多都彌散着一股子心有餘悸、驚魂未定的頹氣。

     因此,當他們見到金吾街使來人後,頓時就紛紛露出如釋重負、得以解脫的複雜神情來,忙不疊的拉開緊閉的山門。

    而後,一名跟随江畋而來的宋副押官見狀,也不由有些面皮挂不住了;當即對着這些現場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