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細思。
”
劉封沒有因為廖化的不耐煩而動怒。
雖說後世有“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戲言,但廖化可是在關羽兵敗後,還能詐死背着母親一路晝夜西行的忠孝之士。
常人都是忠孝兩難全,廖化是忠孝都顧全。
就憑這份忠孝之心,劉封就不會因為廖化的幾句話就心生惱怒。
劉封腦海中快速的憶起史載廖化跟襄樊之戰有關的史料。
廖化沒有跟關羽關平趙累等被同擒于臨沮,而是先歸吳再詐死然後背着母親晝夜西行到秭歸見劉備。
關羽被擒時,廖化在何地并不能确定。
隻是憑借“詐死”和“背母”來推測,廖化當時極有可能在江陵城。
這意味着,廖化極有可能在呂蒙破江陵時也在江陵城,隻因糜芳獻城而被波及。
再聯想到糜芳投降後江陵城中也有官吏組織反抗,劉封嗅到了機會。
【或許,可以借助廖化在這襄樊棋局中,再落一子。
】
劉封暗暗思索。
在劉封的主計劃中,是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為戰略指導綱領的。
放棄江陵城,并非劉封不知道江陵城的重要性,而是權衡利弊的選擇。
弱小的時候是不能僅憑一腔熱血不服就是幹。
如果關羽執意要調走南郡的兵馬去擴大戰果,劉封僅僅憑着房陵這五千兵馬,且要在孫權數萬水路大軍以及曹操關中數萬大軍眼皮子底下,想同時守住上庸三郡和江陵城,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核心的是:劉封沒有荊州軍的指揮權。
沒有指揮權就隻能私下勸說。
而私下勸說,衆人反應就會跟廖化一樣:
“江陵城城池堅固”“糜太守久随大王,必不會如廖立一般棄城而逃。
”“給孫權一年的時間,能打得下江陵城嗎?”
這樣的反應下,劉封即便有神機妙算之能也無濟于事。
要在整個襄樊棋局中掌握主動,劉封就必須有側重和舍棄。
在劉封看來,關羽敗走麥城後從未有求死之心。
史載江陵城丢、士卒潰散後,關羽依舊想着走臨沮去房陵再繞道回白帝城,甚至于還去信向孫權“請降”,隻不過被孫權身邊的吳範識破“詐降之計”且陸遜又襲破秭歸斷了關羽的西歸之路。
以劉封這兩輩子記憶對關羽的了解,也不相信關羽會因為一次失敗就羞憤自殺。
關羽是靠什麼打拼到現在的?
是靠戰敗就羞憤自殺這等脆弱的心理?
不可能的!
關羽戰敗的次數多了去了。
壓根不差這一回。
對兵家而言,勝敗是常事。
隻要人在,就能卷土重來。
關羽從一個河東逃犯,能在屢戰屢敗後還能打得曹操和孫權這兩個敵對了十幾年的勢力聯手,其心理素質壓根就不是常人能比拟的。
驕矜歸驕矜,論心志關羽的堅韌也是世間罕有。
故而。
相較于去守住江陵城,劉封更側重于守住上庸三郡,以及給關羽守住一條求生通道。
不同的是。
相較于劉封剛覺醒記憶的時候,劉封在跟孟達的争鬥中,已經從“督軍”變成了“統軍”。
由最初隻能指揮本部千人,到如今可以額外再指揮上庸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