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章 小人物有大文章

首頁
    王忠嗣還不知道方重勇因為騎馬而進了涼州城的醫館診治。

    馬上他會作為先鋒,率領赤水軍對涼州以南的吐蕃軍進行戰略反擊! 而且就連郭子儀和那五十個調撥給方重勇的赤水軍士卒,也回歸原赤水軍序列,準備在對吐蕃軍的反擊之中建功立業。

     然後,就在王忠嗣準備領兵前往大鬥拔谷之際,他在赤水軍的駐地赤烏鎮,收到了方重勇派人從白亭海那邊送來的一封信。

     看到信以後,王忠嗣發現事關重大,他不敢大意,連忙來涼州面見河西節度使崔希逸。

    禀明情況後将方重勇的信件轉交。

     崔希逸看完信,又急招大鬥軍軍使康太和,河西節度副使蕭炅等人前來河西節度府商議對吐蕃反擊事宜。

     方重勇雖然打仗是個門外漢,但他這次提出了一個很多人都早就察覺到,卻一直不明所以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他那封信,不僅是王忠嗣不敢怠慢,就連崔希逸等人都面色凝重,甚至是一直在拆台,和崔希逸不對付的蕭炅,都閉上了他那張烏鴉嘴。

     “都說說看吧。

    ” 河西節度府的大堂内,崔希逸揚了揚方重勇寫來的那封信,交給大堂内衆人傳閱。

     在信中,方重勇提出了一個理論,言之鑿鑿确實像那麼回事。

    其實坊間也早有傳言,隻是沒像他說得那麼具體而已。

     方重勇在信中說:世間皆有氣,無氣則人不能活。

    氣分陰陽,人得陽氣而生,體内循環不息。

     這一點,在場的節度使也好,領兵大将也好,全都能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

     把人口鼻捏住不呼吸,可不就頃刻間就要死麼?人得陽氣而生,這點常識再普遍不過了,誰不服當場就能做示範。

     信中又說: 無論中國與番邦,所在地形皆分高低,陰陽之氣,亦是因此有密集與稀薄之分。

    低矮之處陽氣多,人畜得活,繁衍不息;高聳之地陽氣少,人畜生存皆難,苟且度日。

     吐蕃居于屋脊之地,高聳入雲。

    唐軍從低處入高處,陽氣由濃變稀,将士皆窒息,立足尚且為難,怎可與強敵力戰? 而吐蕃由屋脊之地入河西,自高向低,陽氣由稀轉濃,其士卒仿若醉酒。

    故吐蕃軍士卒入河西多蠻戰不聽調度,常有敗績。

     故我大唐反擊吐蕃,不宜多用兵,兵多則士卒良莠不齊,拖累整體。

     宜選二十歲以下精壯獨成一軍,兵貴精不貴多,再輔以吐蕃軍中常用之藥,可将陽氣稀薄的影響降到最低。

     總之呢,信中方重勇啥廢話也沒說,全篇就是圍繞“高原陽氣稀薄”這件事展開的,以說明主動出擊的兇險之處。

     這種隻提建議不瞎指揮的人,一向都是招人喜歡的。

    衆人對方重勇的行為沒有惡感,現在的問題隻在于:是按方重勇的建議調整部署,還是按原計劃行動。

     提建議的人無所謂,反正也不是他領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可是在這裡的河西節度使也好,赤水軍軍使也好,又怎能将這些事情當做不存在? 一個不小心,那是要死人的啊! “三軍整頓齊備,正要出征。

    現在說要重選精銳……這合适麼?” 大鬥軍軍使康太和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唐軍的編制很複雜,每次出征,并不是直接把軍隊拉出去打仗就完事了。

    這裡頭有個“編組”的問題,隻有經過編組的軍隊,才能從駐地出征。

     唐軍明顯有“行軍編組”與“戰鬥編組”的區别。

     也就是說,出征的時候是一些人在一起行軍,但真正打仗的時候,很可能會跟同一軍但不同序列的士卒一起戰鬥。

     除此以外,在駐地的時候,日常訓練與屯守,又是其他的編制。

    通常一個将領都有幾塊牌子,輪到什麼場合就擔任什麼職務。

     唐代前期,行軍大總管、行軍總管、子總管等等這一套班子,都是日常訓練屯守與行軍的編制,而不是作戰編制。

     他們跟府兵的調度與解散密切相關。

    随着府兵制的逐漸解體,這些名稱也逐漸被淡忘于典籍。

     反倒是“節度使”“兵馬使”“十将”這一類的戰鬥編制,因為節度使制度的設立,而逐漸成為了日常編制。

     現在大鬥軍也好,赤水軍也罷,全都完成了“戰鬥編組”。

    哪些人出征,哪些人留守,軍隊作戰序列如何,也已經确定下來。

    要是再重新編組,那要鬧到什麼時候? 大鬥軍滿員七千五百人,赤水軍滿員三萬三千人,每次編組都不是一件小事,不是如白亭軍一千多人随便編一下就能拉出去作戰的! 不過是個九歲孩童寫了份東西出來,就要讓大軍重新折騰一下,是不是太過分了點? 康太和昭武九姓出身,其家族在河西很有分量,在長安中樞那邊也有關系,他的話,不能當做沒聽見。

     崔希逸微微皺眉,康太和隻管一軍,他想得沒有那麼深入,怕麻煩是人之常情。

     崔希逸自己全盤考慮,則不希望莽撞行事。

    一旦此戰戰敗,他的河西節度使也就當到頭了。

     唐軍和吐蕃不同,唐軍一旦出動,那是要拿下新地盤的!不會跟吐蕃軍一樣,去了就直接送人頭。

     戰略目标不同,所考慮的事情也不一樣。

    崔希逸覺得,方重勇雖然年紀不大,但這份建言有理有據,絕不能等閑視之。

     “王軍使以為如何?方參軍是你的女婿,舉賢不避親,此事你來評價一下,也是應有之意。

    ” 崔希逸沉聲說道。

     衆人的目光都看向王忠嗣。

     “康軍使長期在京畿與扶風,對吐蕃的情況并不是很了解。

    ” 王忠嗣慢悠悠的繼續說道: “每次與吐蕃對陣,若是在我們自己的地盤,那還算好。

    可是一旦深入吐蕃境内,進入高原,士卒們普遍都感覺胸口被壓着一塊大石頭,使不出全力來。

     更有甚者,進入吐蕃地界後,軍中士卒眼花、抽搐、胸痛者很是常見,越是年紀大的士卒,越是難以适應。

    這些事情,某都親眼所見,甚至見過有體弱之人死在眼前。

     隻是從前不明所以而已,也有無知者妄言吐蕃人使妖術,擾亂軍心。

    如今見此書信,可謂是知己知彼。

    倘若不知道有這些緣由,莽撞行軍也就罷了。

    現在事實擺在眼前,若不能有所防範,那與坑殺士卒有何區别?” 王忠嗣一語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