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開元年到天寶年大唐中樞的多重矛盾與鬥争

首頁
    時不時的還是要上一些資料,不然很多劇情就搞不懂内在聯系在哪裡了。

     比如說:張九齡為什麼要針對牛仙客,難道僅僅是因為看不上? 好吧,牛仙客小吏出身,張九齡看不上也正常。

     那為什麼張九齡也看不上張守珪,要阻止他拜相呢? 按說張九齡罷相之前,張守珪的資曆,人望,軍功都已經足夠了,為什麼張九齡要阻止呢? 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他為什麼看不上牛仙客。

     所以說看曆史,不能隻盯着史書上記載的隻言片語。

    不能被古人,被史官帶了節奏,要從史實脈絡中找答案。

     廢話不多說,上幹貨。

     先看看開元到天寶時期的大唐宰相,以“組”為單位,因為他們通常都是一起被換掉的,任期一般都是3-4年(個别除外)。

     第一組:張說(這個後面又拜相了另說)、劉幽求、魏知古、陸象先、郭元振。

     這些人是開元元年過渡期,執政時間均不超過1年,因為當時政局未定,所以不計入分析。

     第二組:姚崇、盧懷慎 姚崇:挽郎出身,元老。

     盧懷慎:進士及第,幾乎打醬油。

     其中沒有理财類官員,但有武周時期培養的元老(姚崇) 第三組:源乾曜,宋璟,蘇頲 源乾曜:進士及第。

     宋璟:進士及第 張說:武周時期老臣 沒有理财類官員,但源乾曜是打醬油宰相,基本不頂事。

     PS:“郎官應得才望,哥奴豈郎中材邪?”這話就是源乾曜說的,不過現在可以推斷,老源不是不想推薦李林甫,而是他在中樞的權力結構中屬于從屬地位,說句俏皮話隻是為了掩蓋自身的無力。

     第四組:張嘉貞、蘇頲、源乾曜,張說 張嘉貞:明經進士,武周老臣 蘇頲:進士及第,武周末年入官場。

     張說:武周時期培養的老臣。

     同樣沒有理财類官員。

     第五組:李元紘、杜暹 李元紘:恩蔭起家,應國公李粲曾孫。

     杜暹:考中明經,有幾十年地方任職經曆。

     第六組:蕭嵩、宇文融(短)、裴光庭 蕭嵩:門蔭入仕,先祖梁明帝蕭巋。

     宇文融:門蔭入仕,侍中宇文節之孫,專業理财派官員。

     注意,他是開元以來,第一個專業的理财派宰相,并且大力提拔過李林甫。

     裴光庭:河東裴氏中眷房,門蔭入仕。

     第七組:韓休(短)、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 韓休:制舉入仕(朝廷開特科選拔),專業谏臣。

     裴耀卿:考中童子舉(等同于門蔭入仕),綜合能力較強,偏理财。

     張九齡:進士及第,詞臣代表,偏谏臣。

     李林甫:門蔭入仕,綜合能力較強,吏治派官員偏理财。

     第八組:李林甫、牛仙客 牛仙客:草根吏員出身,基層經驗豐富,吏治派。

     第九組:李林甫、李适之 李适之:門蔭入仕,邊将入相。

     第十組:李林甫、陳希烈 陳希烈:門蔭入仕,打醬油 第十組:陳希烈、楊國忠 楊國忠:小吏上位(裙帶關系),李隆基認為他善于理财。

     以上就是初步整理,其實還可以細分。

     以下就是我個人的分析了: 在開元十四年宇文融入相以前,大唐的财政問題還沒有爆發。

    所以入相的人裡面有進士及第的詞臣,也有地方上逐漸升起來的實幹派,還有武周時期培養的老臣。

     權力結構其實是一主一次,多半都有打醬油的宰相,李隆基幹政的時候比較多,相權較為松散。

     自開元十四年後,唐廷的财政問題就變成了宰相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裴耀卿,李林甫,牛仙客甚至是楊國忠,他們的理财能力,都是拜相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類似張九齡這樣的詞臣,和以李林甫一類的理财派官員,他們存在的意義,以及他們要做的事情,都是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就是彼此矛盾沖突的。

     這就是大唐中樞的第一重矛盾:傳統儒家詞臣派官僚,與因形勢應運而生的理财派官僚之間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還經常不可調和。

     儒家學派的官僚(以張九齡為例)的思想,是秉持:民貴君輕,小政府減少财政支出,減少官吏規模,減少中央對于地方事務的幹涉,減少法制的成本,以德治為主。

     沒錯,法制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這個成本還不低。

    在古代權貴基本不守法的情況下,德治的作用未必比法制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